「市一专科」“针牛”!肺里也能做“超声”了
传统的腹部、乳腺、颈部、心脏等各部位的超声检查,都是通过一个手臂大小的超声检测仪,在皮肤表面进行探查。如今,超声检查也能直接进入肺气管,超声探头仅有3mm左右大小,结合专用的吸引针,打破了肺部多种疾病的诊断禁区。
从去年开始,福州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开展“EBUS(超声支气管镜)”技术,已经为多例患者精准诊断肺部肿瘤、结节、肺部结核等难诊断性的肺部占位性疾病。
“一开始以为感冒了,吃了一些感冒咳嗽药都不见好。”几个月前,40岁的吴女士咳嗽十来天一直不好后,前往福州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科就诊。原本以为自己可能只是普通的咳嗽等毛病,没想到在做了肺部CT平扫+重建后,结果提示她的双肺都有少许纤维灶,右肺中叶有小结节、肺纵隔多发软组织结节,气管壁上可能还长了“肿瘤”。
为了明确吴女士肺部多处病兆的性质,福州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科主任方凌翔副主任医师为她实施了(EBUS)下经支气管壁针吸纵隔淋巴结活检术。
EBUS即在原有的气管镜加上了一个仅3mm左右的超声探头。超声探头随着导管从吴女士鼻腔进入,在超声支气管镜探头显示下,顺序探查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借助超声引导成功避开了纵隔周围大小血管,顺利刺入肿大淋巴结,并在不同位置反复精准穿刺多次,获取足够用于病检的活检标本。
经过活检标本的病理分析,吴女士被肺部气管壁里的占位,确诊为肿瘤细胞。而借助这项检查,吴女士也免去了不少痛苦。
“进入肺部气管病灶的超声探头,能够瞄准并扫描出异常密度的组织,就像布控了一张‘搜索网’。”方凌翔副主任医师介绍,与传统的CT引导下经支气管壁淋巴结穿刺活检相比,EBUS定位准确、创伤小、阳性率高,使纤支镜的检查范围由腔内病灶扩展至气管及支气管腔外肺组织、纵隔内病灶,可对纵隔内或支气管腔外肺进行针吸活检,从而提高了纵隔及支气管腔外病变诊断阳性率。同时,还可帮助确认血管的位置,防止误穿血管,大大降低纵隔淋巴结穿刺活检的大出血风险。
超声支气管镜(EBUS)因其精准、微创、安全等优势,在此类病变适应症中,有取代外科纵隔镜的趋势。原因不明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诊断和原发纵隔、肺内肿瘤的诊断;气管及支气管腔外其它病变性质的评估,如肺结节病、纵隔淋巴结结核、肺及纵隔淋巴瘤;肺癌的肺门、纵隔淋巴结分期(术前淋巴结分期、术后淋巴结转移评估和化疗后纵隔淋巴结再分期)等病情均适宜于运用此项技术精准检查。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
科
福州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近年来收治诸多呼吸衰竭、右心功能不全、慢性气道疾病、围手术期等病患,特别是咳痰无力的人群,尤其是长期卧床的、年老体弱的人因痰液无法排除而发生肺部感染等患者,为使患者提高肺部通气、换气功能,恢复正常呼吸,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呼吸二科医护团队针对呼吸系统相关疾病患者开展呼吸康复训练新项目,为每位患者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呼吸康复锻炼计划,在达到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的效果的同时,适当的活动也促进了患者的食欲,解决了部分患者营养缺乏的问题,在呼吸不畅得到缓解的同时,达到身心放松,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决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呼吸二科大力开展运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病理科的大力配合下,成功、快速的为数百例肺部占位患者做出准确的病理诊断。为肺癌患者提供了准确、快速的诊断,为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此外,利用EBUS-TBNA技术成功诊断肺结节病,纵隔淋巴结结核等各数例。同时应用该技术为肺癌患者淋巴结分期提供重要依据,提高我院肺部肿瘤诊治水平。
通过胸腔镜成功诊断并治疗了各种患有胸腔疾病包括结核性胸膜炎并胸腔积液及各种类型的胸膜癌性病变(肺腺癌并胸膜转移、乳腺癌术后胸膜转移并胸腔积液)患者。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科重点围绕呼吸危重症学组RICU,肺癌介入呼吸病学组,感染性疾病学组,慢性气道疾病管理学组(包括慢阻肺、哮喘、睡眠呼吸障碍等)开展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来源:院办
经市一医院综合编辑整理
扫码关注福州市第一医院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