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巡礼|韩丁副院长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晒出协和五年改革发展“成绩单”
12月25日上午10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委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卫健委属医院“十三五”时期改革发展成效情况。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代表医院出席发布会,就“十三五”时期协和医院发展情况作了简要介绍。
“十三五”期间,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患者满意、员工幸福”的办院理念,高质量推进六大体系建设,在国家首次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排名第一。
勇于担当,发挥公立医院排头兵的作用。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协和总是冲在前头。在新冠疫情中,来自41个科室的186名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像钉子一样紧紧地钉在抗疫最前线,拼尽全力救治了109位极危重症患者,为中国乃至世界贡献了新冠重症肺炎的协和方案。做国家医改的主动参与者和坚定的执行者,在医药分开、医耗联动、医联体建设、异地就医结算,落实药品和耗材的集中采购等改革中发挥表率作用。另外,我们牵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6批次56名骨干队员充分发挥学术引领、造血帮扶、区域辐射、大病兜底及平台支撑作用,为实现“大病不出藏”,推进健康扶贫作出贡献。我们还牵头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落实国家、省市、地县的分级诊疗模式,出版了罕见病的目录、释义和教材,建立了国家罕见病注册系统,推进我国罕见病早发现、早诊断、能治疗、能管理。
坚持人民为上,提供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十三五”期间,我们自主研发了手机APP和院内自助服务机,推进“指尖就医”。在全国公立医院中率先推行身份证替代就诊卡“一卡通”,让患者少带卡、少排队、少跑路。另外,我们积极推进远程医疗,仅2020年就与全国200余家医院开展远程会诊、手术、查房、培训、健康宣教。另外我们开辟了“云上协和”,提供线上咨询、线上诊疗、药品配送到家等服务,提高了医疗效率,降低了患者的就医成本。
坚持学科引领,提供有精度的医疗服务。协和作为“患者性命相托的最后一站”,要做国家和老百姓可信赖的托底力量。我们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精准医疗。先后成立了26个疑难病会诊专业组,发挥多学科协作诊疗解决疑难重症和罕见病的综合优势,为患者分忧解难。医院现有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7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是医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基地。
为病人提供更有质量、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是协和永恒的价值追求。“十三五”时期,医院累计收治门急诊病人1700多万人次,住院患者逾50万人次,实施手术超过25万例,疑难重症的比例达到70%以上,医疗服务综合技术难度水平(CMI)位居北京市前列。协和经验作为国务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典型向全国推广。续航“十四五”,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健康中国的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华社记者:委属医院一向是门庭若市,我们常说“看病难”,主要也就是难在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请问“十三五”期间,北京协和医院在缓解“看病难”、提高群众就医体验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效果又如何呢?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在“十三五”期间,北京协和医院平均日门诊量达到1.3万人次,其中外地患者达到六成。“一号难求”一方面体现了患者的信任,我想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首先,医院解决“看病难”问题,就是开源。深挖潜力、科学排班、增加号源,通过绩效考核指挥棒让更多的专家出门诊,同时开设夜间门诊、周末门诊。第二增加效率,在单位时间内看更多的病人。多措并举,通过各种政策倾斜提高辅助科室积极性,有效缩短辅助检查的预约和出报告时间,包括采取一站式缴费、智能药柜,缴费取药时间大大减少。第三推进医联体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辐射下沉,让更多患者获益。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积极推进互联网诊疗,充分利用专家的碎片时间,跨越时间、空间限制,给更多的群众提供服务。
在提高群众就医满意方面,一方面改善就诊环境,更重要的是了解群众就医难点,优化就医流程。凡是病人排队长的地方,就是设法改善的重点。建立一套多途径、易操作、人性化挂号诊疗服务体系,让患者线上线下、来不来医院都能挂号。保留多个老年窗口,增设老年志愿者岗位,引领老人不会因为“数字壁垒”产生就医难题。此外,在预约挂号、分时段就诊、机器人导诊、自助缴费、集中检查预约、药品配送到家等诊疗环节,想方设法优化流程,让群众看病感到更便捷、更温馨。
此外,在常态下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过程中,医院推出“线下门诊、线上咨询、热线电话”三位一体的门诊服务模式,达到分流患者、减少聚集的目的。在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数字化转型改变患者的就医模式,不断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等技术在医疗场景的应用,让技术服务临床、让百姓享受便捷。
因为我们的努力,流程一点改变,服务一点提升,节约一点时间,患者的感受就大不一样,门诊少了喧嚣,多了秩序,少了求助,多了舒适,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央视新闻记者:请问在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北京协和医院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是怎样发挥引领作用的?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老百姓在选择医院的理由非常朴实,就是看医院能不能帮他解决问题,能不能站在他的角度上为他着想,能不能把他放在心上。如果说协和有什么精神内核,就是我们优秀文化传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始终坚持以文化为先导,培育优秀人才。
老教授是协和的“三宝”之一,不仅医术精妙,更是在见惯了疾病的痛苦仍然将病人视为珍宝,可以说是“大爱成就大医”。我们的张孝骞老教授,身边总是带一个小本本,凡是遇到特殊的病例、疑难杂症,他就在小本本记上患者的姓名、年龄、病情要点等等。有一次会诊的时候,有一位女性一感冒就休克,大家诊断不清楚,张大夫就通过小本本回忆起这个女患者30年前得过产后大出血,考虑她是产后大出血休克导致的垂体坏死。“席汉氏综合征”的诊断明确了,给这位患者解决了难题。
现在更多的、年轻的一代代协和大夫,从实践中不断地传承着、理解着、丰富着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使其逐步内化为文化的自觉和价值追求。协和肩负着医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社会责任,开展特色的临床研究,推动临床问题的解决。我们对标国际的前沿技术,加强国际国内的强强合作,包括医工交叉,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转化医学、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持续发力。发挥在全国医疗领域的航标作用,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具有人文精神的、医教研管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梯队。协和在全国较早创立了临床博士后、科研博士后的项目,牵头成立了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而且发布了我国首个“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共识”,不断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自上而下推广经验,推动了住院医师培养的规范化、均质化发展,为全面提高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水平作出了贡献。
健康县域传媒记者:韩院长,您刚才透露了一个数据,“十三五”期间,协和门诊量达到1700多万人次,协和医院有没有对门诊人次进行分析,比如北京市内的患者比较多,还是来自北京市外的比较多,哪个省份排名靠前,北京协和医院与这些靠前的省份应该怎么加强协作,让老百姓留在省内就医?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我们一直在做这个分析,分析整个病人的来源、病种的分类、来自哪些省市,哪些科室的外地病人多。其实医院一直在做积极努力,包括利用远程医疗与各个省市开展协作,今年我们就和200多家医院进行了远程合作。
但是,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是国家的系统工程。通过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让诊疗水平达到均质化,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所以全国都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医生尽可能均质化,使患者在各个省份都能享受到均质化的优质医疗服务。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我们与全国的医务人员一起努力,一直在路上。
健康报记者:中国罕见病患者已经超过2000万,而罕见病的诊治又是全世界的难题。协和医院在构建罕见病诊疗体系方面已经建立了中国模式,请问协和医院在这方面开展了哪些探索?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罕见病是国家特别重视的。我们国家的医疗资源发展并不是很充分、很平衡,治疗罕见病水平也参差不齐。而且罕见病的病例在全国比较分散,涉及的学科众多,误诊率、迟诊率极高。只有相对集中我们国家的医疗资源,双向转诊、加强沟通,才能提高我国罕见病的整体诊治水平。
推进全国罕见病网格化管理。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成立了全国罕见病协作网,构建了1家国家级中心(由协和医院承担)、32个省级中心、291个地市级中心的分级诊疗、分级上报模式,建立网络直报系统,逐步实现罕见病的早发现、早诊断、能治疗、能管理。山东的一位母亲,怀孕的时候就觉得胎动减少,孩子生出后肌张力比较弱,当时地市医院诊断不了,就通过直报系统到了省级牵头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这些医生相对有经验,考虑他可能是一个罕见病,建议到协和医院来确诊。我们通过甲基化检查,发现这个病人是“小胖威利综合征”。出生3个月就得到确诊,相较于以前罕见病漫长的就医道路,无疑是一个奇迹。
另外,我们还牵头建立了中国罕见病联盟,发挥调动各个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包括药企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产学研优势,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出版了很多的罕见病治疗指南、共识、教材;建立了多个区域的协作组和疾病学组,培训各级医生;同时开展了整个罕见病综合的社会调查,牵头了多项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探索罕见病新药研发和多元性支付模式,推动整个国家罕见病社会生态更快、更好发展。
我们还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罕见病临床队列研究”,建立了注册系统,现在累计注册病例超过6万例。目前,协和正在筹建国家罕见病质控中心,负责对全国省市级中心的罕见病诊治进行质量控制。
总体来说,在“十三五”期间,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顶层设计下,我国罕见病的诊疗和保障水平有了大提升、大进步,在国际舞台上也发出了中国声音,制定了中国方案,推广了中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