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家!南方七院援沪队员圆满完成任务,平安返佛!
关注我们,健康科普不迷路
根据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部署,佛山市共派出16名医护人员赴上海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我院作为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三级医院责无旁贷,使命必达。医院党委在接到上级指令后,迅速召开专门会议讨论人选,最后在众多踊跃报名者中选择了检验科中坚骨干何锋荣。
2022年4月3日,佛山市援护核酸检测工作队正式出发,何锋荣与上海同行携手奋战46天,顺利完成援沪任务,于5月18日撤回休整。期间,医院党委书记徐亚非和院长邹小明等领导多次慰问和关心。何锋荣不仅配合团队圆满完成了任务,还实现了零感染、标本检测零差错的目标,为打赢上海保卫战贡献了里水力量,体现了南方七院担当,相关工作得到了广东省队、上海同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何锋荣为打赢上海保卫战贡献了里水力量,
体现了南方七院担当
支援队员收到的纪念奖章和鲜花
“心情既紧张又激动,从出发时我就相信一定会凯旋。”在隔离酒店修整中的何锋荣回想起出发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4月3日16时,他加入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怀揣着战胜病魔的共同信念,在同事的祝福、亲友的牵挂中,抵达广州白云机场出发奔赴上海支援。
何锋荣在上海虹桥机场准备返佛
全力以赴,不负重托。抵达上海后,何锋荣顾不上休息,连夜对接了解支援任务。疫情之下,容不得半点马虎。面对全新的环境和队员来自不同单位的现状,何锋荣随工作队分组进入实验室,熟悉检验流程,检查仪器设备运行状态,并从实际操作、数据核对、基础设施等方面反复推敲梳理,确保不落一个设备、不丢一个环节、不放过一个隐患。
在上海工作期间,何锋荣一开始被分配在上海中科润达医学检验实验室(虹口点)负责核酸检测标本提取工作。实验室每天工作分为10:00-18:00,18:00-02:00,02:00-10:00三个班次,每个班次三天一轮转,后续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工作时间和地点,浦东新区华大气膜实验室也是他常驻的工作地方。
“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提取了多少个标本,标本一直不停地被运送过来,我们也马不停蹄地进行着检验工作。”46天的日夜不停歇,靠的是队员们特别能战斗的工作作风,每天8到10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对何锋荣身心是极大的考验。
何锋荣和队员们常驻在实验室工作
何锋荣说,支援的实验室大多采取单人单管加样,每个小时需要进行加样500多管,为了突破加样量,提高检测速度,他放弃仪器自动加样,采用更为辛苦但速度更快的人工加样方式。
“通常人工加样比仪器自动加样快1倍,比如仪器1小时加3块核酸提取板,我们手工加样至少可以加6块核酸提取板。为了达到更快的检测速度,我们全部采用手工加样,虽然这样更辛苦。”何锋荣说。
在生物安全柜旁,何锋荣左手将样本管旋开再拧紧,右手手持移液器取样加样,每一次旋转、按压都不容出错,这样的流水线操作动作,他每小时至少重复1000次以上。手指由于大量拧盖加样起水泡、破皮,贴上创可贴继续干,还有不少队员因与生物安全柜的摩擦、破皮,磨出了茧子。
实验室是火线、是战场,有时在30℃以上的环境里,何锋荣裹着厚厚的隔离衣和防护服,不能吃饭、喝水、上厕所。面对一个个潜在的高风险检测样本,更需要保持平静的心态,精准完成各项操作,对人的考验也十分“炙热”。
“队员们从实验室出来时衣服都湿透了。为了不影响工作,有的队员穿上了成人纸尿裤。有的队员还出现了水土不服等症状。在困难面前,大家没有抱怨,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何锋荣说,由于身体长时间处于密闭环境,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脸上是一道又一道的压痕,肩颈处因为疼痛而贴上的膏药也被湿润了,他笑着说:“一想到还有很多市民等着核酸检测结果,我们又充满力量。”
何锋荣与队友并肩战斗
46天两点一线的艰辛工作,昼夜颠倒的作息时间,多个无眠的深夜,何锋荣拖着劳累的身体看向昔日繁华如今寂静的上海,心中感慨万千。支撑他坚持下去的,是医护人员捍卫人民生命健康的责任和使命,以及医院领导、同事贴心的慰问,让他心感温暖。
数据统计,何锋荣所在的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一共完成了975万管,4523万人次的核酸检测工作,在各省核酸检测支援队中工作量排名第一,约占所有支援检测队伍检测数量的四分之一。
在疫情防控主战场,何锋荣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保质保量完成了工作,同时实现了零感染、零事故的目标,为合力打赢大上海保卫战作出积极努力,展现了粤沪同心、共克时艰的南方七院医护风采。他说:“经过此次征程,收获最大的就是满满的感动和勇气。这段支援上海之行将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印记,上海加油!”
▲供稿:宣传科
▲审校:宣传科
扫码关注订阅号
更多资讯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
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里官路28号
扫码关注服务号
更多功能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
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里官路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