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会癌变吗?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切除?
现在提倡疾病早发现早治疗,一年一次健康体检必不可少,在体检中,腹部B超检查最为常见,有些人检查后进一步被确诊为出
胆囊息肉
,但是大部分人对于这种疾病感觉很陌生。
那么到底发现“胆囊息肉”是不管它任其发展,还是干预治疗呢?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像是一个“小仓库”,主要功能是收集、储藏胆汁。胆囊并非是分泌胆汁,胆汁是由肝脏分泌而来。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发病率约为0.3%~9.5%。
胆囊息肉在病理上分为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
良性胆囊息肉分为良性肿瘤性息肉和假瘤性息肉两大类:
●良性肿瘤性息肉可来源于上皮组织(腺瘤)和支持组织(血管瘤、脂肪瘤等)。
●假瘤性息肉则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瘤病、组织异位性息肉等。
胆囊腺瘤性息肉
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与此相比,假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胆囊腺肌瘤则不会发生癌变。
胆囊息肉有什么临床症状?
胆囊息肉伴随临床症状包括腹痛、阵发性呕吐、腹胀以及不能耐受脂肪食物等。
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仅在B超查体时发现病变。
大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右上腹不适伴或不伴右肩背部放散痛,个别病例有胆绞痛。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建议到医院进行检查。
胆囊息肉的检查和诊断方式
胆囊息肉一般通过B超、CT、MR、胆囊造影术等查出。但基本检查采用腹部超声,常规检查一般不用使用其他影像就可检查出来。
如何判定胆囊息肉的良恶性?
判定胆囊息肉的良恶性,可以早期发现恶性病变及癌前病变,早期手术切除。
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及手术指征
胆囊息肉的大小大部分学者已认为胆囊息肉的大小与其良恶性有关。
小的胆囊息肉(直径<10mm),已被发现其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且可以保持许多年不发生变化。对于大的胆囊息肉则提示恶性病变。
年龄在胆囊息肉患者中胆囊腺瘤及胆囊癌的平均年龄以及胆囊息肉直径明显要比非肿瘤息肉性患者要大。
息肉的数目和形态单发、广基的息肉易癌变。
总结:胆囊息肉的恶性病变倾向发生在年龄大,单发,大的胆囊息肉。
胆囊癌与胆囊结石之间的关系已比较明确,部分胆囊癌患者可同时合并胆囊结石,结石的长期刺激可促使胆囊上皮细胞增生而引发癌变。
因此结石的存在增加胆囊癌变危险性。
恶性的胆囊息肉更倾向于伴随临床症状。
因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并发胆囊息肉可增加癌变风险,美国肝病学会和欧洲肝病学会建议患有PSC的胆囊息肉患者,无论息肉大小,均应行胆囊切除术。
4
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切除?
情况一:息肉直径<10mm,并且不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可以观察,定期行超声探查。
情况二:综合以上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对于年轻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以10mm为界)又完全没有症状,则没有必要手术。
情况三:即使是年轻的胆囊息肉患者,且息肉直径小于10mm者,但具有明显胆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胆结石,行胆囊切除。
情况四: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应及早行胆囊切除。
●对于息肉直径小于10mm、多个、有蒂的胆囊息肉患者,提示病变为假瘤性息肉可能性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首选。
●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提示为肿瘤性息肉,应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
术中常规行冰冻切片,以明确病理类别。如为癌性息肉,肿瘤局限于黏膜时可行单纯胆囊切除术;一旦肿瘤侵及肌层,就需要行扩大切除术,包括胆囊床肝脏楔形切除,淋巴结清扫。
👇总结👇
胆囊息肉直径>10mm,年龄>50岁,单发,广基以及合并胆囊结石,已被认为是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
临床上需要根据这些危险因素综合判定患者是否适宜手术治疗。
对于直径<10mm且无临床症状的胆囊息肉可以定期行超声探查,如发现异常,则行预防性手术切除。
得了胆囊息肉,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需要禁酒,饮食保持规律,养成吃早餐的习惯。重视吃早餐主要是由于人肝脏在夜间会分泌胆汁,然后留存于胆囊内,用以消化食物。
如果不吃早餐就会胆汁夜间肝脏分泌的胆汁难以充分利用,胆汁长时间留存在胆囊内会对胆囊形成刺激作用。
因此,胆囊息肉患者要养成每天吃早餐的习惯,并且早餐当中最好含有一定量的植物油。保持低胆固醇的饮食习惯。
注意适当的补充维生素E、维生素C等物质。注意饮食卫生、多喝水。
本文科学审核: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科曾建勇主任医师
——
审核:林泓纬
编辑:洪小清
医院地址:厦门市镇海路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