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突破—成功为“熊猫血” 心脏手术患者“零输血”
日前,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顺利完成我市首例“熊猫血”患者心脏多瓣膜手术,在新技术——术前自体血采集及血液成份分离的辅助下实现了手术过程的“零输血”,标志着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心脏瓣膜手术治疗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案例回顾】
66岁的丘阿姨因胸痛不适来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就诊,经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外科主任姜月平、廖成全副主任仔细会诊后倒吸口凉气,发现患者心脏二尖瓣中度狭窄并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左室舒张功能下降,必须立即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否则将可能会导致症状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在心脏外科紧急为丘阿姨制定手术方案时,术前各项检查却意外发现患者是Rh阴性血,即所谓的“熊猫血”,人群概率在0.2%0.3%,配血难度极大。
心脏手术是一项需要在体外循环条件下进行的大手术,并且随时需要对患者进行降温,低温会影响患者的凝血机制,体外循环也会破坏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术中可能需要几百毫升的输血,而血站能提供的Rh阴性血非常有限。
【破解难题】
为保障患者手术安全,心脏大血管外科为患者第一时间请来了麻醉科的专家会诊。麻醉科主任李长科非常重视,立即组织了科内讨论。为保障手术顺利,经精密计算,负责体外循环和负责心脏麻醉的徐明清副主任和万震威副主任建议采用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新开展的“术前贮存式自体血采集及血液成份分离技术”,为丘阿姨解决手术难题。
据李主任介绍,贮存式自体血采集及血液成份分离技术,就是在对患者麻醉后,经中心静脉导管放血,血液进入血液回收机后,根据血液各成份的密度比重不同,分离出所需的红细胞、贫血小板血浆及富血小板血浆。整个分离提取,在体外循环肝素化前完成。最后,在体外循环结束、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将血小板及血浆输回患者,保存的血小板及多种凝血因子迅速参与凝血过程,使术后凝血功能得以迅速恢复,及时发挥止血作用,保护了患者自身血小板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异体输血的概率,术后恢复快。
【“零”的突破】
在与丘阿姨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并征得同意后,心脏外科联手麻醉科决定为其施行“术前自体血回收及血液成份分离术”。术前,在徐明清和万震威两位副主任的密切配合下,自体血采集及分离顺利完成。术中,心外科廖成全团队首先建立了体外循环插管,并顺利转机。随后,便进入到了心脏手术关键的步骤瓣膜置换与瓣膜成型。手术仅用时5小时,全程没有异体血的输入,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
术后,丘阿姨很快从重症医学科转入普通病房,并于近日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