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雷火神针”,针到深处病自愈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中医科自去年10月份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雷火灸以来,受到广大市民患者的欢迎,至今已开展700多例。
什么是雷火灸疗法
雷火灸疗法是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本疗法始于《本草纲目》。《针灸大成》认为此法“治闪挫骨间痹痛及寒湿气痛而畏刺者”。“雷火针”灸疗法与“太乙针”灸疗法同样,以芬芳走窜的药物作引经药,使其拥有祛风,散寒,利湿,通络作用的药力,渗透入穴位,产生温经通络,流利气血,祛寒除湿的目的。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散瘿散瘤、扶正祛邪,对疾病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
雷火灸的药物组成
雷火灸的药物组成:有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等药物,共研细末,再取纯净艾绒加入药粉研制而成。
雷火灸的治疗特点
1、药力峻猛。雷火灸是由艾绒与其他多种药物组成,其形态粗壮。各种植物燃烧时产生药化因子,这些药物因子随着燃烧的热辐射渗透到深部组织细胞、体内循环里,促进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
2、火力强。雷火灸药是一个能燃烧的植物柱,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力很强,与一般的艾条相比,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能量要大2倍以上,它们在同等条件距离时测得的最高温度是:雷火灸最高温度为240度左右,艾条灸是90度左右,雷火灸的最低温度是200度左右,而艾条灸是68度左右。
3、远红外线。雷火灸燃烧时产生大量远近不等红外线,组成了一个大红外线网。目前实验研究还无法完全具体测定它们远近红外线产生的具体数量。雷火灸的物理作用有很强的热辐射功效,在人体体表及内部组织产生的刺激作用反应迅速,对增强组织细胞的代谢、体内循环、神经系统的反射影响、内分泌的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提高均起到了泌其他灸药明显的作用。
雷火灸适应范围
1、痛症:损害、风湿、颈肩腰腿痛、骨质增生、网球肘,胸腹胀满,中风偏瘫等症惹起的疼痛或不便。
2、鼻炎:急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萎缩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
3、眼疾:近视、远视、斜视、青光眼、慢性角膜炎、散光、弱视、白内障、沙眼、视神经萎缩等。
4、耳疾:耳鸣、耳聋、中耳炎、突发性耳鸣、老年性耳鸣等。
5、减肥:腹部肥胖,大小腿肥胖,全身肥胖。
6、内科疾病:胸腹胀满,慢性胃肠病等。
7、妇科病:痛经,月经不调,输卵管拥塞,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等。
雷火灸禁忌症
高血压患者正发期、高烧患者、青光眼眼底出血期、外伤眼部出血期、心衰竭、哮喘病人禁用。孕妇及崩漏慎用。
雷火灸基本手法
展示雷火灸基本手法(雀啄灸、小回旋灸、螺旋灸、横行灸、纵行灸、斜行灸、拉辣式灸),展示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根据手法要求和腧穴部位的不同,正确运用。
雷火灸疗程
根据不同病况遵医用时用量,每次施灸30分钟。
雷火灸注意事项
1、注意休息,慎防风寒。
2、饮食均衡,治疗期间禁食生冷、辛辣食物,忌烟酒。
3、治疗当天用温水沐浴,与帖敷时间间隔4小时以上。
4、勿穿过紧、不透气的衣服。
5、雷火灸后不可以抓贴穴位的皮肤,以免损伤皮肤而感染。
6、雷火灸后见皮肤发红、发痒等正常现象,若起水泡,可用烫伤膏涂抹患处,水泡较大者,可先用消毒针各个挑破,排尽泡液,再涂以碘伏收敛防感染。如须防止局部起泡或发泡过大,可先在局部穴位处涂擦石蜡油或植物油少许,也可适当缩短熏的时间。皮肤发红或发痒一般会自行消失,偶见皮肤色素沉着,一般2—3个月可明显减退。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中医科是医院与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深度合作共建的示范科室,在朝阳街门诊部设立有中医内、外、妇、儿各临床诊室、中医治未病中心和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门诊五楼和八楼),在院本部设立有专家门诊(医技楼四楼)和住院病房(内科楼二楼)。科室大力推进“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依托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国家重点学科优势,成立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特聘有国家岐黄学者李义凯教授和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贾钰华教授、黄泳教授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坐诊查房。
专科特色:
中医科在继承中医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医与药研究相结合;继承与借鉴相结合;多学科与多层次相结合的方针,勤于钻研,勇于探索,不断创新,逐步探索出一套以中医为主,中西结合的新疗法、新技术。临床上采用中药方剂辨证施治,同时开展针灸、推拿、穴位贴敷(贴敷药物主要包括清肺散、温肺散、吴茱萸散、双柏散、温胃散、理气消胀散等)、药物熏蒸、中药封包、耳穴压豆、中药沐足、穴位注射、小儿捏脊等中医特色疗法,发挥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以中医理论指导养生保健,根据不同体质对患者及亚健康人群进行调养,定期开展八段锦、太极、经络拍打保健操等宣教,提高体质,预防疾病。
收治疾病总类:
脑中风、头痛、头晕、失眠、癫痫、面瘫、带状疱疹等神经系统疾病;
感冒,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
急慢性胃肠炎、消化道溃疡、便秘、小儿疳积、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
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统疾病;
糖尿病、甲亢、痛风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颈椎病、腰椎病、骨质疏松症、关节痛等运动系统疾病;
各类痛症、月经不调、不孕不育、前列腺炎等男女科疾病;
☎联系方式:020-61780223
供稿:中医科朱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