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院区动态丨反复便血误以为痔疮发作,六旬老人肠镜检查实为肠癌……
不怕痔疮便血,就怕便血的不是痔疮,也可能是:直肠癌!
市民赵先生(化名)今年65岁,退休后种种花,养养狗,生活惬意悠然。可是近一年来,赵先生发现大便时常带鲜血,心想可能是得了痔疮,也不是很痛,就到附近药店买了治疗痔疮的药物涂抹,没有明显缓解。
日前,老人在家人陪伴下来到青岛市市立医院西院区消化内科就诊,医生为其进行肛诊检查,排除了痔疮。随后在医生的再三劝说下,老人才“不情愿”地做了肠镜检查,结果镜下发现环肠壁菜花样肿物,经病理检查确诊“直肠癌”。
都是便血,有什么不同?
西院区消化内科主任乔月芹表示,与赵先生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很多直肠癌患者都曾将便血误当痔疮治疗,“久治不愈”,以致最终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虽然直肠癌和痔疮都是发生于直肠末端的疾病,两者都有大便出血的表现,但是二者出血也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
出血类型:直肠癌的出血是主动型出血,这是因为肿瘤本身表面的破溃,不断地出血和渗血。而痔疮患者的便血,一般是被动型出血,是因为大便时擦伤曲张的痔静脉团所致。
出血颜色:直肠癌的大便带血是较为陈旧性的出血,所出血液的颜色是暗红色和果酱颜色。而痔疮出血,一般是大便表面带血,便后手纸带血,便血的颜色大部分是鲜红色。
有无黏液:直肠癌出血,会和大便相混合,导致大便中混杂有血液。有时候还可能带有黏液和脓液。而痔疮出血,血液多是大便排出后滴下来,和大便不相混合,更没有黏液的存在。
所以,当出现大便带血的情况,千万不要理所当然的就认为是痔疮。
内镜筛查是消化道早癌的"金标准"
在中国,发病率和死因排名前十的肿瘤里,有一半是消化系统的肿瘤,包括食道癌、胃癌、肠癌。这些恶性肿瘤严重影响人群的健康,对家庭及社会资源也造成极大的浪费,“谈癌色变”一点也不夸张。通过胃肠镜筛查,可以发现早期癌。
胃肠镜检查现在已经作为消化道疾病的发现和诊断的“金标准”,特别是能提高早期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的发现率。胃镜可以检查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上消化道情况,同时可对病灶实施活检以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可于胃镜下实施各种止血、息肉切除、早癌镜下切除等内镜下治疗。肠镜可以检查包括直肠、各段结肠和回肠末段情况,可对可疑病灶实施活检以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可实施各种肠镜下微创治疗,主要包括止血、息肉切除、早期癌切除等。
消化内科——老百姓的“查癌先锋”
近五年来,在市立医院集团本部消化内科学术带头人姜相君主任、解祥军主任的带领下,乔月芹主任率领西院区消化内科团队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性开展大量临床工作和新技术,整个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19年12月,西院区也获批成为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成员单位,消化内科作为该项目的牵头科室,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大力推进消化道肿瘤筛查,加强常见恶性肿瘤防治,真正把消化道肿瘤早筛及早诊早治国家计划的推行落到实处。
采用最先进的无痛胃镜诊治新技术,使患者在零痛苦、零伤害下轻松完成检查与治疗。以消化肿瘤的内镜微创诊疗为突出优势,从精确诊断,到精准规范治疗,不仅能对食管、胃、十二指肠及结肠等部位进行检查,同时还可作为治疗手段,如镜下止血、息肉摘除、异物取出、狭窄扩张、支架置入等。让患者以更小创伤获得更多的治愈,以更小代价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2020年9月,消化内科组队代表医院参加青岛市重点癌症筛查及诊断技能竞赛,斩获团体第一名;消化内科副护士长于晶在护理专业组勇夺桂冠。随后,于晶代表青岛市护理专业组参加全省重点癌症筛查及诊断技能竞赛决赛,取得了团体第二名及个人第二名的成绩。
预防肠癌,生活细节需注意
如何预防结肠癌的发生,乔主任温馨提醒广大市民: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很重要,要合理安排饮食:饮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食水果、蔬菜(特别是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C的黄绿色蔬菜),多食粗纤维的食物,少吃烟熏、油炸以及腌制的食物;控制体重,成年后体重增幅不应超过5千克;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戒烟、限酒。烟草中含有二甲基胫,长期吸烟可诱发大肠癌;少吃高脂食物,特别是动物性脂肪。选择恰当的植物油并节制用量。
一般来说,40岁以上的人,无论男女、无论是否有症状,无论是否有危险因素,都应该做一次肠镜检查。高危人群应适当增加肠镜检查的次数。一旦出现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长期便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到正规的医院做相关检查和治疗,切勿自行处理,以免耽误病情。
文/西院区消化内科王玥
采编/西院区宣传科傅翔
校对排版/文化宣传部张小青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