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麻醉周】精准麻醉——患者开颅手术中向医生竖起“大拇指”
3月的最后一周是“中国麻醉周”。在脑肿瘤患者清醒的情况下接受开颅手术,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近日,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手术室里,58岁的刘阿姨接受了这样一台颅内肿瘤切除术。在手术中,刘阿姨可以清醒地与主刀医生对话、交流,甚至在肿瘤被成功切除后,刘阿姨向医生竖起了“大拇指”。
颅内肿物,靠近语言、运动中枢
58岁的刘阿姨是一名中学老师,大概一年前刘阿姨一直出现“偏头痛”的症状,因为平常工作比较繁忙,自身就没太在意,总想着“忍忍就过去了”,没想到的是,三个月前的一次出差,连日加班,刘阿姨突感头痛加剧,还出现了癫痫的症状,这可吓坏了刘阿姨,赶紧前往医院进行检查。经过核磁检查后显示,颅内大脑额叶长了一个4厘米大小的胶质瘤,必须马上进行手术治疗。
脑胶质瘤因为发生于大脑而具备其他部位肿瘤不具有的“特殊性”,大脑额叶主要负责的是“高级认知”功能,额叶皮层包含运动、语言功能区,我们所有的肢体运动、语言交流等功能都在这个区域受到控制。不幸的是,刘阿姨的这颗肿瘤刚好长在了重要的功能区,周围就是运动中枢和语言中枢。
脑胶质瘤没有明显边缘,与正常脑组织边界“含混不清”,切除范围不好界定,在传统颅脑手术中,外科医生一般依靠“经验”对患肿瘤部位进行定位,切多了容易伤害到运动和语言功能,切少了,病情得不到控制,极易复发,一直以来是个“难题”。
“术中唤醒麻醉”给患者带来了希望
如何能够准确地确定脑胶质瘤病变位置,还不伤害到运动和语言功能区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开颅时,让患者保持清醒状态,医生通过极微小的电流刺激大脑皮层,通过微电流反应来标记肿瘤位置及边界,标记过程中医生需要不断地与患者进行对话,当患者突然“说不出话”的时候,就说明触碰到了语言区功能,手术时就要避开这些“重点区域”。
“清醒开颅”手术,在医学上又被称为“唤醒麻醉功能脑肿瘤切除术”,对麻醉医师要求很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麻醉科科主任尹毅青表示:“清醒开颅的难点主要在于麻醉医生对麻醉药量、浓度、苏醒时间上的把控,麻醉医生必须对业务能力有十足的“自信”,才能让患者在开颅的时候保持无痛,在无痛的时候还能清醒地和医生进行交流,最终将肿瘤精准切除,而不伤害到其他组织,让患者安静地沉睡,健康地苏醒。”
术中保持清醒“30分钟”,患者向医生竖起了“大拇指”
手术开始,麻醉医生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让患者进入沉睡状态,在适度镇静并保留正常自主呼吸的情况下,全程“无痛”完成开颅。当脑胶质瘤切除术即将涉及到脑功能区附近时,麻醉医生在保证患者全程无痛的同时逐渐减少镇静类药量,患者的脸部肌肉开始松弛,出现唤醒前的征兆。
——“刘阿姨,刘阿姨,听到我说话吗?您回应我一下。”
——“哎,主任,我能听到!”
手术中,尹毅青主任接连几次喊她的名字,刘阿姨果然苏醒过来,接下来,令人惊叹的一幕出现了,“脑洞大开”的刘阿姨,在手术台上不仅与医生能够正常交流,还向医生竖起了“大拇指”。
手术后,刘阿姨回忆到:“在我印象里,我看到医生和护士围在我身边,医生手里拿着画册,让我看图说话,图片中都是一些常见的水果,辨认完水果后,医生让我数数,我就1,2,3,4,5.......整个过程,没有感到疼痛的感觉。”
大脑重要功能区“0损伤”,瘤子也切掉了
手术一共进行了约4小时,最终成功将大脑功能区的脑胶质瘤完全切除。据了解,刘阿姨身体恢复良好,术后肢体运动协调,语言沟通流畅,思路清晰,癫痫也得到了完全控制。
尹毅青主任表示,近年来,随着精准麻醉概念的推进和发展,像清醒开颅这样的个体化麻醉方案让以前很多不敢想的“手术”变成了现实。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麻醉的智能化、标准化、可视化和信息化将进一步完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提供、审核|麻醉科
摄影、文字|宣传处杨阳
编辑|宣传处曹亚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