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PICC 打通早产儿“生命线”
在妈妈肚子里才33周,小宝宝就“迫不及待”地要与这个世界见面了。面对这样一位特殊的小天使,如何做到“一针见血”?如何建立有效的生命通道?大庆龙南医院儿科一病区(新生儿),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
2月17日,胎龄33周的早产儿小宝(化名)“抢先”降临人世,因各项生理机能尚未发育完善,紧急送入大庆龙南医院儿科一病区进行救治。小宝是早产儿、病情危重、需完全肠外营养支持(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且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输注以维持其能量需要。小宝的皮肤娇嫩,血管又细,进行常规的静脉留置针穿刺非常困难。
“求求你们救救我的孩子。”
“您放心,我们有丰富的经验,会尽全力救治小宝。”
在医疗组和护理组严谨细致的评估下,护士长冉鑫田和层级组长孙文慧仅用十几分钟,为小宝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置管),建立起一条“生命的通道”,保障了小宝的营养供应。
大庆龙南医院儿科一病区每年收治数百名新生儿,其中三分之一都是和小宝一样的早产宝宝。因其个体发育不成熟、皮肤娇嫩,血管细如发丝,静脉穿刺难度极大,且因病情危重,住院时间长,需长期给予静脉药物治疗或静脉高渗透压营养液维持。
传统使用的外周静脉留置针,易出现静脉炎、外渗等不良反应,留置时间短,后期静脉维护难度极大,这不仅影响了医生的治疗计划,增加护士工作量,增加家庭经济压力,更是增加了患儿痛苦。
儿科一病区近年内已为近30例新生儿实施了新生儿PICC,作为救治危重新生儿、早产儿的重要技术支持之一,该项技术的开展,不仅降低药物对血管的损伤,还有效降低外周静脉治疗药物外渗所致的皮肤感染和坏死危险,也解决了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治疗的护理难题。
儿科一病区用专业、精湛、日益求精的专科技术,为挽救危重新生儿及低体重出生儿开辟了安全可靠、持续的静脉通路,有效提高了危重新生儿及早产儿的成活率和生命质量。
供稿|儿科一病区(新生儿)
编辑|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