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成功治疗后纵韧带骨化所致重度胸椎管狭窄症
近日出门诊时,脊柱外科主任王宏接诊了这样一名慕名而来的患者。坐在轮椅上的隋阿姨今年64岁,一个月前,她突发下肢抽搐,刚开始还能勉强行动,后来双下肢便完全瘫痪导致大小便功能障碍。经过详细检查被确诊为胸椎管狭窄,由于狭窄来源于脊椎前方,因此减压难度巨大。无独有偶,另一位58岁的王女士也来到王宏主任诊室,同样是胸椎管狭窄的病症。医生曾建议她手术治疗,由于当时只是双下肢麻木,没有其他症状,她便放弃了手术的念头。可仅一个多月的时间,症状突然加剧,双下肢不全瘫痪造成活动障碍,只能卧床在家。无奈,她再次回到医院寻求王宏主任的帮助。
胸椎管狭窄症
胸椎后纵韧带、黄韧带的肥厚骨化、胸椎间盘突出等因素可以导致胸椎管容积减小,继发脊髓或神经根受到压迫,从而出现胸椎管狭窄症。病人会出现双侧或单侧下肢沉、僵、无力、行走不稳,双侧或单侧下肢弥漫性麻木、疼痛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带来的巨大痛苦。保守治疗胸椎管狭窄症被证实无效,手术解除压迫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脊髓后方的黄韧带骨化导致的胸椎管狭窄症手术难度相对较小,但脊髓前方的后纵韧带骨化导致的胸椎管狭窄症,需要在不损伤脊髓的情况下进行脊髓前方减压,手术难度极大,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可能导致患者瘫痪。
王宏主任表示,检查结果显示,隋女士双下肢肌力只有01级,王女士一侧下肢肌力23级,另一侧下肢肌力1级,且均为胸椎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变扁,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长时间的中枢神经受压最终会使患者出现截瘫,导致难以挽回的损失。收住院后,脊柱外科团队对患者展开了系统的检查和分析,应用脊柱外科新引进的先进“武器”——MR混合现实眼镜,将虚拟三维模型和患者身体重合产生透视效果,精准定位致压物与其周围的脊髓、血管和组织器官的位置关系,从而实现精准减压。
经过仔细的术前规划,在麻醉科、神经电生理科、超声科的支持下,王宏主任团队成功地为两位患者实施了360°脊髓环形减压术,即胸椎管后壁切除后,椎弓根内固定并进行胸椎去后凸降低神经张力,然后进行脊髓神经根粘连松解,最后借助另一个高科技武器超声骨刀用“涵洞塌陷法”完成360°脊髓环形减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未见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术中超声提示脊髓前方的压迫彻底解除。
术后第二天患者皮肤感觉明显改善,肌力稍恢复。当确认切口无感染等并发症后,王宏主任第一时间协助患者转入康复医院进行专业的康复治疗。经过1个多月的康复,近日随诊两位患者的神经功能都有明显恢复,其中一人已经可以扶拐下地行走,另一位患者双下肢肌力也恢复到了IIIIV级,可以在床上随意进行下肢活动。患者对疗效十分满意,下肢肌力的恢复将大大的提升了她们今后的生活质量。
王宏主任介绍说,胸椎管狭窄症发病机制不详,致病原因多样,包括遗传、局部力学因素、老年性退变、内分泌因素及微量元素代谢异常等。常同时存在胸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骨化等多种病理变化,且患者常同时伴颈、腰椎疾患,病变累及的节段范围不定,可累及单阶段,也可发生于全胸椎,所以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极易误诊、漏诊。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若不及时手术解除致压因素,则会造成无法挽救的后果。相对于黄韧带导致的胸椎管狭窄症,后纵韧带所致的狭窄危险性更大,手术十分复杂,而骨外科团队在王宏主任的带领下已经完全掌握的这项高精尖技术,从而达到对胸椎管狭窄症的精确诊断和治疗,为滨城百姓保驾护航。
专家简介
王宏
博士学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外科学教研室副主任,骨外科学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微创外科学组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临床骨科教育培训学组常委,SICOT中国部微创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创伤分会青年委员。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临床工作23年,擅长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骨折脱位、感染、畸形、肿瘤等脊柱外科疾病的微创治疗,努力为脊柱外科患者提供微创解决方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1篇。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
脊柱外科江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