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第一医院获国家药监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通报表扬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是国家首批上线“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的医疗机构,是泉州市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不良事件上报的重要平台。近年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上报工作,通过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纳入院科两级综合目标考核、开展院内培训、将不良反应电子报表嵌入病历系统和医生工作站、启用CHPS系统、院周会定期通报、创建微信交流群等手段,应用PDCA原理,综合施策,建立“以患者用药安全为中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管理体系。2013年至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数量与质量均居于全省前列,其中2013年2017年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数量均位居福建省第一名,2018年上报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名;20132018年连续6年“严重与新的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数量均位居福建省第一名。未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要求,围绕推进新时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和监测评价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深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评价,为公众用药安全保驾护航。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属性,通常所有的药品都会存在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药品上市后安全监管的重要支撑,其目的是及时发现、控制药品安全风险。平稳有序地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工作,完善法规制度,逐步健全监测评价体系,提升报告数量和质量,提升风险控制手段,为药品监管提供有力支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那么多,用药还安全吗?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增多,并不代表药品安全水平下降,而是意味着监管部门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全面,对药品的风险更了解,风险更可控,对药品的评价依据更充分,监管决策更准确。在医疗实践中,能及时地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表现和程度,并最大限度地加以避免,也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如环磷酰胺、司莫司汀、甲氨蝶呤等,是治疗肿瘤的药物。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化疗药发挥作用的同时也抑制了机体的正常组织。骨髓抑制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严重降低以及贫血等,常导致患者治疗中断或延期化疗,还可能继发感染,使治疗受到影响。然而化疗药在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为此,肿瘤患者应全面了解化疗药的不良反应,积极配合医生的诊疗方案、不良反应预防和处置措施。医生充分掌握各种化疗药发生骨髓抑制的时间和程度,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置措施,保证化疗的正常进行。
在使用新的药品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中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警示、禁忌等安全性提示信息,服用药品期间应遵医嘱动态监测相关指标。如出现不适,建议及时上报医生或者药师,必要时尽快就医。如果同时使用多种药品,需要特别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并应主动告知医生,以便医生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和用药情况,给予适宜的药品,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儿童作为特殊用药人群,脏器发育尚未完全,对药物更为敏感,耐受性较差,用药风险需重点关注。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脏器功能有不同程度减弱,基础疾病较多、新陈代谢减慢、用药复杂,有些老年人还服用一些保健品,更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因此,这类人群更需慎重用药,尽量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在治疗中严格遵医嘱使用药品,用药后出现身体不适咨询医生或药师,严重的话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