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脑卒中正在越来越年轻化
21岁的小李是个大学生,平时特别喜欢打游戏,每天都要熬夜到2、3点,也不爱出去运动,体型肥胖,血压血脂都已经偏高,平时也没有去在意。这天他突然感觉剧烈头晕,同时左侧肢体乏力、麻木,随后出现呕吐,至当地医院就诊,查了头颅磁共振发现右侧放射冠、基底节区急性梗塞灶,磁共振血管重建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后转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治疗,在内科规范化治疗期间,他再次出现头晕伴恶心呕吐,左侧肢体肌力下降,头颈CT血管重建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已经由狭窄发展为次全闭塞,右侧额顶颞叶缺血性低灌注。
后为进一步治疗转至苏大附一院介入科,入科后首先完善了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查,结果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为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引起的闭塞,而这种情况以前一般都发生在中老年,长期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患者身上。
明确病因后,小李接受了脑血管造影检查,这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能最清楚直观的了解患者脑部血管病变的情况。造影结果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确实已经发展为次全闭塞,对相应的脑部供血已经明显不足。考虑到小李在内科规范化治疗期间中仍有病情进展,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对他进行了右侧大脑中动脉支架植入术。对于这么年轻的病人,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我们实在不想放支架到他的血管里,因为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他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金属支架,肯定会增加一些不确定因素和风险。
半年后小李再次来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复诊,左侧肢体的肌力已经恢复,未再有头晕等其他不适。查了头颈CTA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通畅,右侧大脑半球的低灌注也已经消失。据小李自己说,他现在已经戒掉了游戏,改变了生活习惯,不管是运动还是饮食方面都非常注意,他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机会。
很多人会觉得,脑梗不是老年病吗,小李年纪轻轻,怎么也会得脑梗呢?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年卒中的患病率也在逐年的增加。青年卒中是指1845岁之间青年人发生的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等,缺血性卒中更常见且呈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统计调查显示,每年全球约有200万新发青年卒中患者,青年卒中的发病率为540/10万(年)。在整体卒中的人群中,约1020%的卒中是青年卒中。在中国最新的数据显示,整体卒中的首次发病年龄较欧美平均低10岁,说明中国的青年卒中更值得引起重视。
青年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青年卒中病因复杂,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中其它原因和不明原因比例相对较高。但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传统的血管病危险因素在青年卒中仍然是最常见的。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在年轻人中已经很普遍,其中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以及肥胖等。
心源性栓塞:约占全部青年卒中的5.1%~18.2%,病因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心脏粘液瘤、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手术后、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等。
非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有:动脉夹层、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烟雾病、感染性动脉炎(如结核性脑膜炎、梅毒、HIV、构体病)、炎性动脉病(如大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白塞病、Susac综合征等)、基因或遗传性动脉病(如法布雷病、纤维肌性发育不良、Col4A1、CADASIL、TREX1基因突变、MELAS)。
遗传性或血液性疾病的病因有:V因子Leiden突变、G20210A基因突变、蛋白质C和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Ⅲ缺乏、抗磷脂综合征(有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史、妊娠并发症史)、系统性红斑狼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镰状细胞病、恶性肿瘤、妊娠、服用含有雌激素的避孕药物、代谢综合征。
女性所特有或女性常见的危险因素:服用含有雌激素的避孕药物、妊娠、有先兆偏头痛(同时存在吸烟、口服避孕药物、有先兆偏头痛3种危险因素可使卒中风险增加9倍)。
生活方式相关危险因素:吸烟、缺乏锻炼、不良饮食、酗酒、非法药物使用(特别是甲基苯丙胺、可卡因、海洛因等)。
青年卒中的治疗与预防
急性期治疗:青年卒中急性期治疗原则与老年卒中大致相同,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术。在静脉溶栓方面,卒中治疗安全实施国际卒中溶栓治疗登记研究(SITSISTR)研究显示青年卒中较老年卒中患者更有效,且出血风险更小。而在动脉取栓方面,多项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卒中患者接受取栓治疗可能具有更高的再通率及良好预后,且并发症更少。
二级预防:现有卒中指南并没有针对青年卒中的专门解释和指导,所以青年卒中的二级预防仍可遵循现行指南。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及脑血管狭窄的患者,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同时控制危险因素,若狭窄率>70%,需严格评估手术适应证。对于特殊病因所致的青年卒中,针对病因、病理生理机制决定二级预防策略是最重要的,需尽可能发现更完全的危险因素并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