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挑战手术禁区!青岛市市立医院多学科团队成功完成高难度脊髓肿瘤切除术
在医学领域,脊髓肿瘤一直被称为“手术禁区”。其手术切除难度更甚于颅内肿瘤切除,能闯入该“禁区”的医生,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技,更需要非凡的勇气,常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近日,青岛市市立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王伟民教授团队联合东院脊柱外科林勇教授团队、麻醉手术科、影像科团队组成多学科团队,勇闯“禁区”,成功为一名脊髓肿瘤术后复发的病人实施肿瘤切除术,术后无任何并发症产生,患者已顺利出院。
切除失败的肿瘤卷土重来,小伙脊髓被挤成“面条”
三十出头的丁健(化名),风华正茂,事业家庭两全。半年前,他总是感到疲乏、腿没劲,原以为是工作劳累,可没想检查报告让他倒吸一口凉气:胸部脊髓肿瘤。
丁健并没有消沉,一向积极乐观的他第一时间来到岛城某医院就诊,并很快接受了手术治疗,但意想不到的是,此次手术非但没有切除肿瘤,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肿瘤的生长。几个月后,病情进一步恶化,肿瘤已经将脊髓压成一条线,手术风险及难度陡增,原来的手术医生因风险太大拒绝再次为他手术。
多学科联手勇闯“禁区”,3小时完美切除肿瘤
随着病情一天天加重,丁健心急如焚,最终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脊柱外二科林勇教授和本部神经外科王伟民教授共同展开会诊。调阅先前的病历、详细询问诊疗经过后,并再次为他详细查体,重新复查肿瘤的核磁共振影像,分析手术不成功的原因。
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两位教授一致认为,虽然二次手术切除肿瘤的风险很高,对术者操作要求苛刻,但是通过多学科协作,借助高精尖仪器,团队有信心挑战“禁区”。听到能够手术,丁先生和家人又一次看到了曙光。
术前,鉴于病人已经做过一次手术,术中可能面临组织粘连、神经脊髓移位、肿瘤侵及脊髓等挑战,林勇教授主持开展了多次术前讨论,与王伟民教授团队做好周全的应对方案;对术后可能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脑积液漏、颅内感染等情况,与药剂科沟通,提前备好药物,制定好应对方案;与护理单元制定术后处理方案,做好护理准备,预防颅内感染;与麻醉科医生确认最佳麻醉方式……
手术如期进行。林勇教授带领脊柱组率先进行切口的暴露和组织的分离、椎板的切除,在“C”臂X光机指引下精准置入螺钉,肿瘤所在的椎管部位得以完美显露。紧接着,王伟民教授带领神经外科组开始向生命的禁区展开探查。
在放大12倍的显微镜下,王伟民教授开始对肿瘤组织抽丝剥茧,在细如发丝的空隙里小心剥离肿瘤组织,麻醉医师随着手术进展同步调整药物;神经电生理监测仪动态监测记录神经功能变化。
历时三个多小时后,在克服了椎管内出血、肿瘤与脊髓粘连等难题后,在脊髓血供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完美的切除了肿瘤,且手术未伤及髓内神经。术后病人苏醒,四肢活动正常,整个手术团队完美收官。
脊髓肿瘤切除手术是外科公认的禁区手术,椎管里手指粗细的脊髓,犹如一根“电缆”,里面布满了导线一样的神经,异常脆弱,稍有不慎就会伤及神经,造成难以预估的后遗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手术的挑战性极高,MDT模式和高精尖仪器的辅助为手术成功提供了坚实保障。术后两位教授表示。
多学科携手,跑赢生命接力赛
近年来,青岛市市立医院大力推行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综合多学科专家意见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在肿瘤、肾功能衰竭、心肺等器官衰竭的诊治以及多发创伤、危重孕产妇等急危重症疾病患者的抢救中,MDT模式展现了高效优势,已成为提高医疗效率和医疗质量的核心举措和守护岛城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
文/东院脊柱外二科孔猛
采编/文化宣传部徐福强
校对排版/文化宣传部张小青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