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技术与爱传递在高原上——记妇科微创中心李琳的援藏之路
时间如梭,转眼间我加入第十批援藏队伍已有数月。在这高原之地,我不仅担负起传播先进医疗技术的使命,更经历了心灵的洗礼。此次援藏之路,是对我的专业素养、身体素质和精神意志的全面考验,也让我深刻体验到了医疗援藏工作的深远意义。
初定征程抉择与坚守
2024年3月,在院党委的指导下,我第一时间报名了今年的医疗援藏任务。接到任务的通知时,我的内心激动不已,我太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高原老百姓做出贡献,也是成就了自己的梦想,更是丰富了人生经历和阅历。西藏的神圣早已根植于我的心中,那片广袤的土地呼唤着我用专业知识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然而,高海拔所带来的身体考验和家庭的责任,在我心中泛起涟漪,但家人坚定的支持和院党委的高度引领、信任与鼓励,成为了我前行的强大动力。2024年7月28日,带着院领导、科室同事和挚爱家人的嘱托,我踏上了援藏之路,和我的同事们担负着责任与使命向雪域高原出发。
肩负使命开启新篇章
飞机降落在贡嘎机场,当地卫生健康委员会领导及前批援藏队员到机场迎接我们,让我深切感受到了西藏人民的热情和责任的传递。经过短暂的适应,我便迅速进入了状态开启了工作模式。第一天的工作安排是熟悉当地手术室的器械、了解手术操作技能与工作流程。进入手术室,我发现科室正在进行一台较为困难的宫腔镜粘膜下肌瘤切除手术,术中检查发现粘膜下肌瘤直径约4.0cm,突入宫腔仅30%。我了解到由于当地医院条件有限,即使是复杂手术,术前无法行宫腔镜检查明确诊断,都是直接收入院实施手术,这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存在更大的风险隐患。当地医生在宫腔镜电切方面经验不多,随着手术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切除的肌瘤还不到50%,膨宫液体用量已经超过了6000ml,患者面临体液超负荷-稀释性低钠血症的风险。初到高原又带着口罩,我感觉到有些憋气,但看到这种情况,我忘记了身体不适,直接接手进行手术。我小心地将肌瘤完全切除,在同事的配合下,手术非常顺利,患者一切平安。对我来说,这是来西藏后的第一台手术,能够顺利完成,也是自己给自己一份信心。术后,患者及家属都对我表达了真挚的谢意,虽然听不懂她们的语言,但仍能感受到她们身上的淳朴与对北京来的医生的尊敬及感激,我更是特别欣慰,这也是我来援藏的初衷。
克服了高原反应的挑战,我积极开展科室的临床及管理工作。开设援藏专家门诊以及异常子宫出血专病门诊,开展多台宫腹腔镜手术,包括宫腔镜子宫完全纵隔切除、腹腔镜下盆腔巨大脓肿清除、单孔腹腔镜卵巢囊肿及肌瘤手术。申请开展了新技术新项目——女性生殖器官整形整复手术,带领当地医生积极申请西藏自治区组援科研项目。组织科室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协助科室完成妇产科规培基地的迎审工作。手术中,我一边操作,一边详细地向身边的藏族医生讲解手术步骤、技巧和注意事项;在病房,通过临床教学查房、小讲课等多种形式,将先进的医疗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当地的医务人员。
入藏之后,我还跟随拉萨市人民医院的援藏医疗队参与了多次的义诊活动,为牧区、偏远地区、寺庙、边防哨所等送医送药。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到曲桑寺义诊,这个寺庙里都是女僧人,所以成为了我的“主战场”。我和负责翻译的小姑娘忙活了一上午,水也没顾上喝,只想着能多看一位是一位,每当看到她们虔诚而真挚的目光,想到我的诊疗建议会帮助到她们,我内心的幸福与满足感完全抵消了我身体上的所有不适。2024年12月初,我受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邀请,为学校的女教师及高年级女生作了一场有关女性健康教育的讲座,台下视障的孩子们非常专注的倾听,听障的孩子们非常认真的一边看幻灯一边看手语老师的翻译,反响特别热烈。因为这些孩子们去医院看病非常不容易,所以讲座后我也特意留下来为高年级的姑娘们咨询、答疑解惑,看着孩子们纯真的脸庞我觉得内心无比幸福,希望她们能通过讲座知道怎么爱护自己,能经过特校的教育培训后顺利的融入社会。
不忘初心,实干显担当
每一次诊疗、每一次手术、每一次科普,都是在为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援藏使命添砖加瓦。援藏的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作为医生,不仅仅是治愈疾病,更在于心灵上的慰藉与关怀,我身在其中,不仅要传授技术、更要传递理念,传递关心与关爱,我为之付出、为之奉献,但我又何尝不是这份心灵慰籍的受益者呢。
援藏工作还在继续,我也将继续用心感受,用心付出。
西藏,一个缺氧但不缺信仰的地方。北京援藏指挥部的大厅里写着这样一段话,每次看到都让我心潮澎湃“蔚蓝的天空会见证,我们饱含温情的援藏故事。巍峨的雪山会铭记,我们踏实坚定的足迹。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用奉献书写忠诚,用实干彰显担当。”
来源:妇科微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