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接力 | 当急性心梗遇上交感风暴,46次除颤赢来抢救机会
从接诊起12小时内,于死亡线上徘徊46次,胸外按压一个半小时,生命支持设备多到进不去电梯……近日,北京协和医院接诊了一位急性心梗猝死合并交感风暴的中年女性患者。经过多学科接力救治,患者李女士脱离生命危险,可以正常交流,也恢复了正常饮食。“两个孩子是我活过来的动力,但光有动力不足以让我活下来”,李女士说,“让我活下来的是协和医院”。
险象环生无条件信任
48岁的李女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3个月前曾在商场晕倒,认为是劳累导致,就没有放在心上。9月9日夜间突发胸闷不适,依然没有在意。第二天上午11点,李女士突然胸闷加重,趁着清醒叫了120,表达了“一定要送去协和国际部急诊”的诉求。
在国际部急诊医生询问病史的过程中,李女士突然失去意识、大动脉停止了搏动,医护人员紧急启动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并第一时间呼叫医院快速反应团队(RapidResponseTeam,简称RRT)。
事出紧急,李女士的家属还在来医院的路上。但是生命的救治刻不容缓,此时已不允许按照等待家属来之后交待病情、征求家属同意等流程,必须马上施救。医护人员本着生命至上的原则,能用的办法都用上。经过胸外按压、气管插管、辅助通气、2次除颤后,李女士短暂恢复了自主心跳,医生考虑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阿-斯综合症”,需要紧急进行冠脉介入治疗。
在李女士心跳短暂恢复的转运黄金时间窗内,RRT小分队、心内科医生和国际部急诊的医护人员一路小跑护送李女士来到心内科导管室。
北京协和医院于2021年组建RRT,旨在通过快速识别院内高危患者病情恶化的预警信号,派遣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迅速到达患者身旁开展有效救治,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急诊、心内科与RRT小组在第一时间的精准协作,为李女士守住了生命的第一道防线。
见缝插针与死神抢人
医护人员转运李女士的同时,心内科导管室早已一切准备就绪。“是一场硬仗,近20位医护人员挤在导管室,但大家忙而不乱”,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心内科副主任吴炜迄今仍历历在目。
病人反复室颤为吴炜的操作增加了不少“麻烦”。尽管整个介入过程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但真正留给吴炜操作的时间只有5分钟。在42次除颤、1个半小时不间断胸外按压的间隙,吴炜用2分钟完成了造影,3分钟内球囊扩张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不仅如此,李女士动脉停止搏动,吴炜要在摸不到脉搏的情况下“盲穿”介入操作。吴炜做到了“所有操作必须一次成功、一步到位”。
室颤发生时,心脏将停止供血,超过4分钟,大脑就有可能出现不可逆的损伤,甚至脑死亡。为了保证李女士的大脑不受损伤,“大家一个接一个按,一个累了换下一个”,在导管室治疗期间,心内科护技团队、RRT小分队成员、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接力胸外按压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一个普通成年人按压五六分钟就累了,而且按到5厘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大家目标一致,不仅要救她,还得让她活得有质量!”心内介入团队钱浩副教授如是说。
移动ICU筑铜墙铁壁
放置临时起搏器、完成冠脉造影、球囊扩张、心外按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升压药……一系列操作下来,血管成功打通,致病根源已被铲除,但李女士仍然反复室颤、不能维持自主循环,“是交感风暴!”大家马上意识到。“交感风暴”通俗来讲就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这是诱发心梗导致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急性心梗的院内死亡率为5%-10%,一旦交感风暴联合心源性休克,患者生存的可能性则微乎其微。
接到RRT的急救信息后,重症医学科主任隆云当即拍板“上ECMO,实施ECPR!”带着“救命神器”有备而来的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何怀武及其团队医护人员开始在导管室“异地”施救,紧急为李女士放置了VA-ECMO,并协同心内科医护人员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
一切本已就绪,又一道难题摆在面前——如何转运回ICU?从导管室到ICU病房,需要转乘2次电梯,路途虽然不远,但对于命悬一线的李女士来说,在气管插管、呼吸机、临时起搏器、ECMO、IABP、移动电源等众多支持设备的加持下,安全转运对每一个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身经百战的ICU医护人员一路保驾护航,将李女士平稳、快速、安全地送回到ICU二病房。
北京协和医院创立并延续的“三基”“三严”现代医学教育理念,让每一位协和医生在面临考验时都有底气、有能力“一针见血”“一步到位”。医护人员过硬的临床基本功为李女士守住了生命的第二道防线。“她只有48岁,太年轻了,她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这是接诊李女士的医生们念叨最多的一句话,医者仁心加持之下的三基三严,更有力量。
未雨绸缪挑战不可能
回到ICU的李女士生命体征仍然不稳定,当天夜里再次出现室速和室颤,又经过2次除颤。至此,在过去的12小时里,李女士已经接受了46次除颤。
虽然在临时起搏器、IABP及ECMO的辅助下,李女士的血压得到维持,组织灌注恢复,但仍然表现为持续心功能严重抑制,心脏几乎停止跳动,主动脉瓣关闭。长时间的主动脉瓣关闭会导致心室血栓形成、左心负荷过高等严重合并症。
为解决这一难题,第二天上午,ICU发起多科会诊,制定了先尝试优化血流动力学,如果仍无效将实行“左心室减压术”的治疗方案。在隆云主任、何怀武副主任床旁指导下,滴定式调整药物,心脏终于恢复了微弱的跳动,实现了主动脉瓣的开放。
ICU的医护人员严密监测患者的重要脏器功能,动态复查各项关键指标,评估脑血流及视神经鞘,采取了一系列脑保护措施,石岩副主任医师表示,“这都是为了达到最好的神经系统预后”。高密度的干预措施也对护理工作提出挑战,罗红波护士长带领护理团队针对如何保证治疗措施的有效落实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制定了严密的护理方案。幸运的是,李女士的情况每日都在改善。
顺利撤除IABP辅助、撤离ECMO并拔除置管、脱离临时起搏器辅助、间断脱呼吸机锻炼、顺利拔除气管插管……在ICU的10个日夜,“从开始听到人叫我的名字但睁不开眼,到慢慢有了意识,再到慢慢恢复了来医院前的记忆”,清醒过来的李女士一开始并不理解为什么每一位来看她的医护人员都会朝她比个“耶”,直到听说了医护人员救治自己的全过程,她才明白“自己有多幸运”。
提及李女士得以“死里逃生”的关键因素,何怀武毫不犹豫地指出是“多科协作”。从建院之初的内科大查房,到今天的49个MDT,赓续传承并持续发扬光大的多学科协作优良传统为李女士“不仅活下来,更要活得好”构筑起第三道防线。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北京协和医院用一次次挑战不可能的底气和实力护佑每一个宝贵的生命,用医者仁心擦亮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鲜明底色。
文字/陈恔
图片/吴炜何怀武提供
编辑/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