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人民医院心脏病中心完成 湖北省地级市首批、鄂西北首例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植入术
近日,十堰市人民医院心脏病中心顺利为一名46岁的心衰患者完成1例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术。这是湖北省地级市首批、鄂西北首例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植入术,该手术成功开展,标志着十堰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在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再上新台阶,为心衰患者带来“心”希望。
患者是一名46岁的女性,因“胸闷、憋气1月余”入院。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行心脏超声提示左室射血分数(EF)26%,全心增大、左心收缩功能明显降低;心电图显示QRS波时限为111ms,属于窄QRS波的范畴;左西孟旦试验反应阳性;经规律服用药物抗心衰治疗,效果不佳。
王家宁副院长、张友恩主任团队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面评估后,判断患者适合目前国际最新技术CCM的植入指征(CCM疗法主要适用于中重度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电图QRS波群小于130ms经过药物治疗后依然有明显心衰症状的,对于心脏泵血能力EF25-45%的病人的效果更为显著)。经过和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同意植入CCM,CCM在不影响心律的情况下改善心脏的泵血能力,增强心肌收缩力,缓解心衰症状,改善心功能,最终达到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CCM拥有超强的电池续航能力,脉冲发生器IPG可重复充电,IPG采用无线充电模式,随时随地通过将充电手柄放置在植入位置的上方,即可进行无线充电,不存在电量耗尽的风险。患者每周花费不到1小时即可完成充电,每周充电1次,方便省时。
手术在心内科王家宁副院长、张友恩主任团队,超声科肖彬主任、郑光美副主任,麻醉科罗兴均教授多科室密切配合下进行,手术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两根心室主动电极的位置。张友恩主任凭借丰富的手术经验,精准的将两根心室主动电极植入理想的位置,在6cm以内允许的范围,尽量拉开两个电极间的间距,确保未来短期内可影响到的钙调节关键蛋白的范围最大化。
术中测试CCM近场电极(RV)的起搏阈值为0.5V,感知的R波大于10MV,起搏阻抗1080Ω;远场电极(LS)起搏阈值为0.5V,感知的R波大于15MV,起搏阻抗900Ω;满足植入电极的起搏参数要求。固定好2根植入在右心室间隔部的导线后,再与OptimizerSmart脉冲发生器连接,设定输出脉冲,程控优化参数,即刻稳定发放脉冲治疗信号。
手术过程经过了电极植入、位置确认、参数测试、参数设定、电极固定缝合,最终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心电图上可见明显的治疗信号,提示CCM已经开始发挥作用,随着时间变化,在未来将长期持续为患者带来心功能的进一步改善。
专家寄语:
术后张友恩主任说道: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进展恶化的最终阶段,预后差、死亡率高,治疗棘手,是心血管领域最终的战场。当前的治疗方案可以稳定患者的心衰症状,但心衰带来的潜在心脏负担过重和神经激素失衡症状仍然会随时间不断加剧,从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大多数的患者并没有能够缓解症状并改善结果的解决方案。对于规范药物治疗后、窄QRS波患者,或者CRT无效的患者,心脏收缩力调节(CCM)是目前最新的器械疗法,可以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心衰住院率,为更多的心衰患者带来获益。
CCM介绍:
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是一种先进的心力衰竭治疗装置,通过微创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到患者心室,在心脏搏动的绝对不应期释放电刺激,这种电刺激不会改变患者心律,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信号通路改善心肌的生理状态,加强心脏收缩能力,从而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主要用于窄QRS(<130ms)、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左室射血分数在25%-45%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作为针对窄QRS心衰患者的一种独创器械疗法,心脏收缩力调节(CCM)疗法填补了当前国内慢性心衰器械治疗领域的空白,随着上市后临床应用的推广,CCM适应证仍会不断更新和完善,将为更多的心衰患者带来获益。
(心脏病中心吴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