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输血科推行“精准输血”新举措——开展Rh血型抗原分型检测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及有效性,减少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减少交叉配血的困难,输血科于近日开展了Rh血型抗原分型检测及电子交叉配血。
目前大多数欧美国家和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都对献血者常规进行Rh抗原分型检测,而我国现行的卫生行政法规只将RhD作为必查项目,并且很多医院也尚未开展对Rh血型其他抗原的检测,血液供受者Rh抗原不匹配的输血可能导致受血者体内产生相应的免疫性抗体。
目前,兰大一院输血科根据医院就诊患者和本地献血者的Rh血型抗原分布特征,针对性地建立Rh血型数据库,对于安全、有效输血具有重要意义。
Rh血型系统在临床上的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非常复杂,所包含的抗原数量最多,共54个,但临床上最重要、最常见的仅有5个抗原,即D、C、c、E、e。俗称的“熊猫血”即为D抗原阴性,但汉族人群RhD抗原阴性仅占0.4%。其他四个抗原未予足够重视。
尤其是E和c抗原,由于人群中c抗原和E抗原阴性比例较高,对c和E抗原阴性且需要反复多次输血的病人,输注不配合的病人容易产生抗c和抗E抗体。因此,选择相应抗原阴性的血液输注,对避免该类意外抗体所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极为重要。
数据资料显示,中国输血患者意外抗体筛查大数据显示,14095例意外抗体中,Rh系统抗体为9589例,约占68%;在718例抗体特异性明确的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约85%是由于Rh系统抗体造成的。Rh抗原阴性的个体受到相应抗原的刺激可产生免疫性同种抗体,即抗D、抗C、抗c、抗E、抗e,该类抗体在临床上能引起新生儿溶血(HDFN)和溶血性输血反应。
因此,临床上需要输血治疗的病人,严格要求同型输注,除了ABO血型和Rh(D)相一致外,应把Rh血型抗原分型作为交叉配血的常规项目,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减少交叉配血的困难,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对初次输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其他需要长期反复输血的病人,对Rh血型系统进行5种抗原分型检测,选择同型抗原的血液同型输注,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电子交叉配血是指在进行血清学水平的交叉配血试验之前,先利用计算机系统,在对患者及献血者进行准确血型鉴定的基础上为患者选择血型相合或最大程度相容的血液制品。依据Rh抗原检测的电子配血技术能够降低输血后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的产生以及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从而有效的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对推进临床输血个性化、精准化、安全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掌握兰大一院患者、献血者的Rh血型抗原和意外抗体的分布规律,并有针对性地建立Rh血型数据库,能提高临床用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避免因Rh不匹配输血引起的意外抗体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向精准输血医学迈进。
图文|输血科王晗林婧
编辑|党委宣传部南如卓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