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街·妙手 | 金婚夫妻共患膜性肾病 峰回路转中药治愈难疾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听到这首熟悉的旋律,您是否会想起一幅幅老年温馨浪漫的美好画面。而这副温馨的画面经常会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的门诊上演。
刘爷爷和张奶奶是一对金婚夫妻,相濡以沫几十年,2020年两人均出现双下肢重度水肿、泡沫尿等症状,就诊后确诊为膜性肾病、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又被称为“慢性子中的战斗机”,具有难治愈、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
由于病情较重,刘爷爷和张奶奶在西医院确诊膜性肾病后,便开始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然而,治疗后老两口水肿、蛋白尿等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刘爷爷却出现了发烧、头痛、呕吐以及精神不振、嗜睡等症状,通过脑脊液检查确诊为隐球菌脑炎,这对于原本就被病魔缠身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爷爷从电视上看到了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赵文景主任医师擅长治疗膜性肾病,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老两口来到了肾病科门诊。第一次就诊,在门外候诊时就听到许多肾友都恢复了健康,给他们原本绝望的心情带来了一丝曙光。赵文景看到被病魔缠身但依然不离不弃、相互扶持、手牵着手来看病的老两口,开导道:“膜性肾病是一个比较磨人的疾病,但在合理用药、规律饮食的控制下有治愈的可能,所以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考虑老俩口病情复杂,治疗以益气补肾扶正为本,兼以利湿通络,制定治疗方案后,耐心解答问题,又嘱咐道“肾病患者一定要严格控制饮食,不能吃咸的,适量控制蛋白摄入,别劳累。”
老俩口牢牢记住了这些话,在坚持服用中药的同时,每天都坚持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一个月后,刘爷爷和张奶奶的水肿都明显减轻,24小时尿蛋白定量由原来的6克降到了3克左右,血肌酐从200umol/L降到100umol/L左右,这给了他们莫大的信心,赵文景主任医师更是成为了他们最大的精神寄托,经过半年多的治疗,刘爷爷和张奶奶的肾病综合征得到了完全缓解。
“腿不肿了,精神也好多了,真是要感谢赵主任和肾病科团队,我们老两口更要携手迈向‘钻石婚’了。”人生之路漫长,能真正做到同甘苦共患难,像刘爷爷和张奶奶的故事一样,相濡以沫一辈子,互相鼓励互相照顾,怎么能不让人动容呢?作为广大患者忠实而贴心的陪跑者,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病,守护健康,承载希望。
健康提示
膜性肾病(MN)是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其典型的病理改变是肾小球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及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升高,发病年龄以40-50岁多发,成为中老年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因其易于复发,故患者称其为“魔性肾病”。
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肾病重点专科,在学术带头人张炳厚教授和肾病科主任赵文景教授带领下,深入研究膜性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中医诊疗规范。赵文景主任在继承肾病科名老中医姚正平教授“命门-三焦气化”学说,张炳厚教授“补肾八法”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分期论治、通补结合”治疗膜性肾病,初期应用“温阳利水法”,恢复三焦气化功能则水肿自消;后期应用“通涩共施法”,肾络得通,肾气得固,涩补固精则蛋白自降;“活血祛湿法”贯穿全程,活血破瘀以通肾络,祛风除湿以防复发。在继承姚正平教授“鸡汤疗法”的基础上,赵文景主任采用“中药鲤鱼汤”补充白蛋白,外用“全身药物浸浴”来“开鬼门”而消水肿。通过“内服、外用、食疗”三法合用,从而使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疗效突出,成为肾病科的特色及优势。
肾病科目前开展了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等专病门诊,中药治疗可有效改善膜性肾病患者水肿等临床症状,降低蛋白尿水平,保护肾功能。
编辑: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