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钦伦秀教授团队荣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
近日,2022中国肿瘤学大会胜利闭幕,会上颁布了2022年度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华山医院钦伦秀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获评2022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华山医院普外科陈进宏、朱文伟、陆录、孙豪庭、杨璐宇等为共同完成人。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肿瘤医学领域唯一的社会科技奖励(省部级),授予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在肿瘤防治医学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学科技工作者和单位。
近年来,钦伦秀教授领衔的团队聚焦消化系癌转移复发的基础和转化研究,在国家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的连续资助下,重点围绕代谢重编程和微环境失衡两方面,系统研究肝癌等消化系癌的转移机制,并探索预测和防治新策略,取得一系列新发现与成果:
从全新角度阐释癌转移机制,并为分子分型与转移预测提供新的手段。系统而深入地阐明了癌转移过程中“代谢重编程”的作用和机制,在发现多个代谢酶包括ACOT12、IDH、MFN1可预测肝癌转移的基础上,揭示了关键代谢酶的乙酰化和非乙酰化修饰机制及其意义,并证实了靶向代谢物和通路可抗转移,为癌转移的“代谢干预”提供了新靶点。
提出代谢干预和再平衡微环境的抗转移新理念,探索抗转移新途径。发现肝癌细胞分泌OPN、外泌体PD-L1等通路,调变巨噬细胞(TAM)、介导CD8+T细胞等表型,促进转移;同时,肿瘤微环境中S100A9、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IL-6等可反向增强癌细胞转移潜能。证实了免疫微环境失衡是癌转移的重要特征之一,从癌细胞改造微环境与微环境促转移两个角度开展了全面研究,提出了“再平衡”免疫微环境干预癌转移新理念。
研发多个有应用前景的抗转移复发新策略和新方案,为消化系癌转移的精准防治提供新的手段。通过靶向代谢途径和调变免疫微环境、研发双特异靶向小分子化合物和开展多中心研究,为抗癌转移、复发提供了新型的临床干预新策略和新手段。设计研发抗转移小分子化合物:发现激活HGF/MET通路是抗血管生成药促转移和耐药的共同机制。设计靶向MET/VGFR2通路的NZ001,可抗转移和逆转耐药。多中心研究证实TACE联合仑伐替尼是抗肝癌转移复发的有效手段,显著延长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将高危患者的复发时间从8个月延长至1年。
上述研究先后发表于CellMetab、GUT、EMBOJ、Hepatology、CancerRes等国际顶尖杂志,被包括Cell、NatRevCancer、NatGenet、CancerCell、NatCellBiol等他人引用近700次,获得高度评价。抗癌新策略、新方案在国内多个中心广泛应用,获得国内外同行认可。
本次获奖,充分彰显了华山医院在全国肿瘤转移基础及转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影响力。钦伦秀教授团队还将继续围绕肿瘤转移的关键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力争取得更多科技成果。
文、审核|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