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冲击波下的成妇儿①丨直面疫情中的“至暗时刻”
虽然已有准备,但优化防控“新十条”发布后的第一波感染潮,还是比预想来得更早、更猛。
四川疾控发起的在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从12月10日起,人群中的新冠症状如排山倒海般来袭,短短两周后,成都人核酸或抗原阳性率已经达到68.5%,这其中还不包括那些未检测但已有症状的人。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超过成都人口2/3的感染人群里,孕产妇和儿童成为最让人揪心的群体。由于成妇儿承诺对到院发热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也让医院成为了为成都这座2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中承受第一波新冠感染冲击的最前线“战场”之一。
12月12日~12月18日这一周时间内,成妇儿发热门诊和急诊量双双激增,发热门诊日均达到923人次,急诊量日均1115人次,较2021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83%和47.7%。
一边是数量激增的病患,发热门诊资源快速消耗、几乎直面“无药可用”的困境,新生儿NICU收治量创下全院历史新高;另一边是医护人员作为高危群体也大量染病,许多科室即使“阳”了八成也仍在坚守……在巨大的压力中,成妇儿全院同仁再次践行了“白衣执甲”的诺言,坚守岗位,成为阻挡疫情的第一道“防波堤”。
正如网友们热传的那句话所说:“终究是医务人员们扛下了所有。”
即日起,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推出《新冠冲击波下的成妇儿》系列报道,讲述12月中旬成都首波感染高峰下成妇儿同仁默默坚守的故事。
未雨绸缪
一些提前改善,竟成了后来“闯关”的关键
对整个成妇儿医院来说,医务部可能是最早嗅到风暴来临的危险信号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应该就是11月12日,太升路院区发现了‘二十条’颁布后的第一例阳性患者。”医务部部长肖藜回忆,当天她带着团队立即赶过去关闭污染诊区,另开诊区恢复发热门诊,隔离人员,采样,消杀……忙了大半天。
“本以为这是一次偶发事件,没想到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每天都有阳性患者出现且越来越多,这一套流程周而复始,接诊效率低下,医生、患者都疲惫不堪,”肖藜回忆。
疫情高峰中的中心院区发热门诊
从11月开始,医院发热门诊就一直忙得“发烧”,接诊量占去青羊区发热门诊的一半以上。随着“二十条”的发布,为了应对越来越大的院感压力,医务部在改善发热患者服务上做了很多工作:
例如通过扩充诊区和完善应急预案实现发热门诊“不停诊”,发现阳性患者立即迁移诊区位置重新开放;
例如从11月底,药剂科就着手多准备了三个月的发热患者用药;
例如开放发热患者预约时段就诊,诊完即走以缩短等待时间……
如今来看,这些改变都在无意间为后来医院应对这波感染潮做了至关重要的准备。
医务部长的“至暗时刻”
发热门诊离断药就差一点
12月8日一大早,肖藜几乎同时接到了两个消息:一个是医务部开始接到了有科室医务人员发烧请假的报告;另一个则是接到了成都市公卫中心的来电,询问能不能将一位阳性孕妇转到成妇儿。要知道,就在3天前,她还为了帮几个“阳妈妈”转诊到成都公卫中心或方舱而奔走联系,转眼间,情势已然变化。
“疫情发生三年来,这是我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直面它。当这一天终于来到时,这种心理冲击简直无法用言语描述,”肖藜感慨地说。
12月14日,肖藜形容这一天是这波疫情中自己的“至暗时刻”。
这天早上,她发着39℃的高烧坚持到医院上班,在忍受着剧烈的嗓子痒、全身发冷、肌肉酸痛等症状的同时,她接到了一系列棘手的消息:
前一日中心院区发热门诊接诊量首次过千,6个月内婴儿和孕妇唯一能安全使用的对乙酰基氨基酚药物即将全院耗尽,有部分科室由于大量医护人员“倒下”而首次面临了门诊难以排班的困境——这可能是新冠疫情发生三年以来,医院面临的最大危机。
肖藜手机上保存的
院内一位医生的朋友圈
“打仗的时刻到了!”肖藜立即指挥团队启动门诊紧急预案,在实时监控各门诊患者流量的基础上,动员儿科各病区之间启动医护志愿服务、互相增援支持,各个科室要根据患者流量保障到岗的医护数量。
在儿科各科室住院床位都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提醒所有科室都要预留床位,保证更小、更危重的孩子能入院得到治疗。
为了“抢”到婴儿和孕妇急需的关键药物,医务部、药学部等团队打遍了供应商、上级主管部门的电话,甚至开始直接对接厂家要求优先供货。
“我们是为整个城市‘兜底’的妇幼机构,必须要让孕妇和孩子有药、有人照顾,”肖藜说。
在医院各部门的努力下,终于有好消息陆续传来:
14日当天下午,最紧缺的对乙酰基氨基酚片剂到货了1000片;
16日下午,在多方协调下,厂家送来了1900支对乙酰基氨基酚混悬液,小婴儿和孕妇的“断药”危机终于暂时解除;
13日~18日发热门诊与急诊高峰期间,在全院各病区的支援下,发热门诊、急诊和各门诊均没有出现停诊、断药或患者等待时间过长等问题,成妇儿用医护的坚守和努力,实现了对母婴“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承诺。
截至12月24日,成妇儿各院区发热门诊和急诊量水平已基本回落到与往年冬季高峰持平,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的肖藜也终于暂时能松口气了。
“过去这一个月太跌宕起伏了,感觉每天都在面临新的挑战,必须不停地去思考,如何用有限资源发挥到最大的效率,”肖藜感慨道,“未来还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谁也不知道,仍未到放松的时刻。”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