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冬病夏治三伏贴来啦
冬病夏治是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素问?四气调神论》中:“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已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通过“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来指导养生治病。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如咳嗽、哮喘、慢性泄泻、关节冷痛僵硬、过敏性鼻炎等。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反复发作或加重。“夏治”是指在夏季是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是中医“既发之时治其标,未发之时治其本”之治病原则的体现。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包括内调和外贴法,内服中药,针对“虚”采用“补”、针对“寒”采用“热”的治疗方法,对虚寒证患者通过脏腑辩证,八纲辨证,采用内服温补、散寒等药物以扶助正气、驱逐寒邪。
外敷方法是根据具体的病证选用不同的穴位,分别于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依据中医理论,阳气是推动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阳气衰微,就会百病丛生。三伏天正是补充人体阳气最好的季节,也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期,此时,对应的人体肌肤腠理开泄,经络腧穴也更敏感。在这段时间内,体表给药容易经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中气血的运行可以直达病处,从而对脏腑功能进行调节的效应也可以事半功倍。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穴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一般给药,因腧穴对药物具有敏感性和放大效应,通过药物对皮肤的刺激引起皮肤和患处的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当然,在治疗前、贴敷过程中及治疗后会存在一定疑惑和问题,今天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为大家一一解答疑惑。
三伏贴注意事项
1、初次贴敷6—8小时,小儿4—6小时,极度敏感的患者可贴1—2小时,如局部有烧灼感、疼痛感或小儿哭闹不适可提前取下;若温热舒适或微痒可多贴几小时,一般不超过10小时;
2、如有发热应暂停贴敷;
3、皮肤有破损、对贴敷有过敏者不能进行贴敷;
4、夏季气候炎热,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汗出;
5、贴敷期间,应禁忌冷饮和油炸食物;
6、贴敷药应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保存。
三伏贴常见皮肤反应及护理
1、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2、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3、个别病人有时贴敷部位起小水泡,一般不需处理,尽量不要揭皮,也不要包扎,穿干净、柔软、透气的全棉衣服,一般2-3天就会痊愈。
4、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皮肤科就医。
5、贴药后背部皮肤遗留色素沉着,持续刺激穴位可持续一年以上,能提高疗效,但患者需知情同意后再接受此治疗。
冬病夏治贵在坚持
因为冬季易发疾病在夏季本来症状就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所以治疗后的效果也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出来。一些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医院尝试的患者,在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后,也就放弃了继续坚持治疗的想法,使得疾病迁延难愈。大家一定要打消这种盲目从众、凑热闹的想法。
冬病夏治3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需连续3年,也就是3个疗程。第一次接受治疗的病人,在冬至加强一个疗程可加强疗效。只有坚持按疗程治疗,才能保持药效的发挥,经络才能处于持续兴奋应激的状态,对病邪的祛除才能保持力度和惯性,效果才会更好。
医院中医科采用中药内服兼穴位敷贴治疗冬季好发的多种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骨、关节疾病: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儿科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还有阳虚型体质的人群。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时间:
1、初伏贴:2021年7月21日2021年7月30日;
2、中伏贴:2021年7月31日2021年8月9日;
3、末伏贴: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
供稿:中医科张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