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引起的以眩晕、恶心、呕吐、同时可伴有头痛、颈痛、颈部活动受限以及失眠、健忘、目胀、视物不清、心慌、气短、心悸、胸闷、肩部酸沉等一系列症状,目前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常见的几个原因:第一个,颈部的寰枢关节的紊乱,一般临床上拍一下片子就可以看到,张口位的片子出现颈部的关节的错缝,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还有一种情况,颈部局部的软组织炎症、疼痛,这种疼痛释放一些物质刺激血管,刺激颈动脉和椎动脉,会导致颈部眩晕;还有一种叫颈椎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就是脖子后面这个地方比较紧张,有些睡觉的姿势不对,还有受寒吹冷风之后出现颈部的僵硬,僵硬之后,尤其有些女性,会立刻出现头晕的症状,这些都叫做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的病因主要包括低头伏案时间过长、颈部的外伤、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以及不良的睡眠体位、工作姿势不当和不当的体育锻炼都是颈椎骨关节退变从而导致颈性眩晕的常见原因。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及颈部相关软组织,包括肌肉、韧带、关节囊、神经、血管等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导致椎动脉颅外段血流障碍而引起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综合征。眩晕发作或加重多由头颈部活动所诱发,尤其在人体剧烈运动时,症状更为显著。颈性眩晕发作时还常会伴有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无力等症状。
颈椎病引起眩晕的理论机制可归纳为三种:
(一)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学说(VBI)
第一:椎动脉受压或扭曲,使椎基底动脉有效血流量减少,导致其终末支小脑后下动脉所支配的耳蜗和前庭神经核功能紊乱,出现眩晕症状。
第二:头部运动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证明,当头部后伸并向对侧旋转时,椎动脉的血流明显减少,当椎动脉异常改变时,如椎动脉管腔径狭窄两侧椎动脉管径的极度不对称,血管受牵拉,扭曲和缠绕等情况时,一侧椎动脉血流的减少会导致整个椎基底动脉急性供血不足,发生椎动脉血流障碍。
第三:颈椎退行性变化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颈椎间盘厚度的减少使得颈椎的高度变低,造成椎动脉形程更加扭曲和弯曲降低椎动脉血流量。同时,主要发生于下颈椎的椎体骨质增生还可导致椎动脉受压迫或位移。
第四:血液流变学改变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椎动脉供血范围有脑干小脑前庭系统内耳间脑大脑额叶枕叶等,椎动脉分支小脑下后,上后动脉供血不足,可致联系小脑绒球小节叶的前庭器官缺血而影响平衡。原列以前的小脑半球及与脊髓小脑前后束和脊髓相联系的传导受影响,可致姿势维持障碍。影响小脑半球其余部分与脑桥小脑束和大脑联系的传导,可致姿势协调障碍。前庭器官缺血可致眩晕,平衡障碍,行动姿势不调,走路蹒跚,不稳。
椎动脉的分段
第一段:锁骨下动脉分离椎动脉上行至前斜角肌和颈长肌之间,至C6横突孔,该段椎动脉前临颈总动脉,颈静脉,后近C7横突,颈下交感神经节与C7、8脊神经前支。在此段,前斜角肌病变可影响椎动脉而产生眩晕症状。
第二段:行进于C6-2横突孔之中,老年人此段椎动脉迂曲,可因椎体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使管腔变窄,影响血供而产生头晕
第三段:C2横突孔穿出后至进入椎管前。此段椎动脉先向外向后穿C1横突孔至C1侧块上关节面后方经寰椎后弓上方呈水平方向转而向内,通过椎动脉沟而后穿寰枕后膜入椎管。此段因椎动脉走行屈曲寰枢关节半脱位或增生均可刺激和压迫椎动脉而产生眩晕症状。
第四段:为椎动脉穿寰枕后膜和硬脊膜后进入椎管一段此段经枕骨大孔后外侧入颅腔于桥脑下端汇合为基底动脉主要供脑干小脑枕叶内侧面及间脑后半部。
(二)交感神经学说
周围交感神经网受到刺激,可导致颅内外小血管平滑肌痉挛,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并伴随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临床症状。
(三)本体感受反射性眩晕
人体姿势的维持和调节主要依靠前庭—脊髓反射来完成,而参与前庭—脊髓反射的感受器有第一本体感受器包括肌肉上的肌梭感受器高尔基氏感受器关节感受器等提供躯干各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状态信息颈部肌肉的肌梭含量最高,尤其在深部颈伸肌和椎间肌中,密度极高。
临床表现
1、颈性眩晕为发作性眩晕,有时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球震颤。当头部过度后仰或转动某一方位时发生,停止后仰或扭转时,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又称位置性眩晕。颈性眩晕多发于40岁以上,男女无明显差别,血压基本正常。突然发病,常于晨起或午休后起床或转头突然出现眩晕。
2、头痛多为后枕痛或偏头痛,可为隐痛、跳痛或放散痛。有人常年服用止痛药或疑为颅内有占位性病变。
3、猝倒。
4、脑干症状肢体麻木、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对侧肢体的轻偏和对侧颅神经症状。还可以出现吞咽困难、反呛、咽反射消失、声音嘶哑、眼肌麻痹、复视、视物不清、Horner症等。
诊断标准
(1)与头颈活动相关的发作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诸如头痛、头晕、视觉障碍、耳鸣,转颈试验阳性。
(2)颈部症状:颈部肌肉痉挛、僵硬疼痛、活动受限、压痛,有时出现上肢麻痛,牵拉试验阳性征。
(3)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恶心、呕吐、出汗、胸闷、心悸。
(4)严重者可出现发作性猝倒,一般在头后仰、侧屈或旋转时发生。倒地时一般无意识丧失,因体位改变,随着颈部位置的复位而缓解。
(5)伴发症状:可同时伴有一系列脑干缺血的症状和体征。
(6)X线表现:常见寰枢、寰齿关节两侧不对称,椎体棘突偏歪,椎体增生,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变形,韧带钙化,骨桥形成等。
治疗方法
治疗措施根据具体病程及病理改变采取不同措施,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
一、针灸
方法较多,有采用腹针处方的;也有局部电针刺激;还有远道辨证取穴的。
二、牵引与制动
1、颈椎牵引,一般可取坐式、卧式或携带式牵引
2、制动法可使用围领、颈托或支架
三、推拿
颈椎提拉小旋转+平衡整脊治疗颈椎病
四、药物治疗
眩晕症状明显者同时加用药物以改善椎基底动脉对脑干及内耳的供血状况;同时还可以用抑制眩晕的药物如眩晕停、敏使朗、西比灵等。老年人有心血管病史要兼顾治疗。
五、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
1、日常生活中保持头颈部正确姿势,纠正和改善睡眠及工作中的不良体位,枕头不可过高或过低,一般和自己的拳头高度相当。床铺的硬度、透气性也应该注意选择合理。长期伏案工作者要注意保持脊椎正直,不要偏头、耸肩、看书或操作电脑要正面注视,工作一段时间应按时做颈肩肌肉的锻炼。
2、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好心情,长期压抑会换神经衰弱,影响骨关节和肌肉的休息,长久下来易发生颈肩疼痛,以至易换脊椎病。
3、平时注意保暖,防止受寒,注意避免头颈部负重和颈部剧烈转动,乘车或运动时注意保护颈部,避免急转弯或急刹车时突然转颈,坐车时不要打瞌睡。
4、治疗应选择正规医院,不正规的按摩会造成组织严重粘连,加大以后的治疗难度。不当按摩可加重病情甚至有导致截瘫的危险。
赖春超,男,本科,临床医师,2011年毕业于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现任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骨三科住院医师。擅长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肩周炎、膝关节炎、腱鞘炎、腱鞘囊肿、肱骨外上髁炎、腕管综合征、肋间神经炎、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梨状肌炎、滑膜炎、风湿、类风湿及各类骨折愈后等各类疾病。
下一篇:颈胃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