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成功开展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5月13日下午,华山医院心内科施海明主任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DSA(血管减影造影)手术室成功完成一例卵圆孔未闭(PFO)的介入封堵治疗。一周前在同一间手术室,施主任还完成了我院第一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手术。这两例手术的成功完成,标志着我院心内科在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方面登上了新的台阶。
此次的PFO患者为一名14岁的初二学生,3月中旬因突发视物模糊伴头痛及右上肢灵活度下降就诊于当地医院,当时考虑左侧丘脑、脑干急性脑梗死,不排除肿瘤性病变。当地医院因经过一系列检查后仍无法明确病因,遂转诊至我院神经内科赵桂宪副主任医师门诊。赵医生仔细研究患者病史资料后,认为患者可能是心源性卒中,建议入院检查。赵医生经检查后发现,患者房间隔中段可见间隙、房水平双向分流,故诊断该患者脑梗的原因即为PFO。
那么,什么是PFO?PFO为什么会导致脑梗塞呢?卵圆孔是胎儿时期心脏左、右心房间的一个通道,是胎儿获取母体营养和氧气的“生命线”,一般在胎儿出生后便会自然关闭,一岁以内完全闭合,若三岁以上卵圆孔仍未闭合,即称为“PFO”。由于人体内静脉血压力低、流速慢,容易产生一些微小的血栓,对于PFO患者,这些血栓就可以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房,再经动脉进入脑部。微血栓可引起偏头痛,大一点的血栓则可造成脑梗塞,即缺血性卒中。因此,对不明原因的脑梗塞患者,尤其是中青年患者,应进行PFO的筛查。(PFO是造成中青年人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它造成的卒中被称为“隐源性卒中”,约半数隐源性卒中可能与PFO有关。)
考虑到该患者的年龄及以后的生活工作需要,5月13日下午,心内科施主任为他进行微创介入封堵治疗。在局部麻醉下,施主任先通过股静脉将导丝送至右心房,在放射透视下再将导丝通过未闭的卵圆孔送至左心房,然后用专门的封堵器完成卵圆孔封堵,成功完成介入封堵手术。
据悉,为方便广大患者的就医,由心内科、神经内科、放射科、心超室共同合作,组建了“隐源性卒中筛查与治疗多学科协作组”,协作组对隐源性卒中的筛查与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患者如有需要,可至我院心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