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立医院消化内科成功完成三例内镜下巨大腺瘤息肉切除术
5月7日至5月13日之间,赣州市立医院消化内科先后为3名患者顺利完成内镜下巨大腺瘤息肉(ESD)切除术。
第一位手术患者,李某在龙南县第一人民医院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多发性息肉,其中有2个息肉直径达到4cm,叶山亮博士仔细查看外院检查报告,根据病变表面形态综合评估,有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指征,无禁忌症,在充分向患者说明手术必要性同时告知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相关费用后,患者办理住院,5月7日于静息麻醉下,叶山亮博士执镜,分别对升结肠、盲肠的病变黏膜下注射含靛胭脂盐水溶液抬举病变分离粘膜层及黏膜下层,应用一次性高频切开刀在距离病变周边约0.5cm处环周进行点状标记,继之延标记点外周环周切开并逐渐完整剥离病变,将病变完整取出固定后送病理,最后在创面充分止血后,应用钛夹逐步闭合创面预防迟发性出血及穿孔。
第二位手术患者刘某因解血便在赣州市立医院肛肠科住院,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多发性息肉,其中有3个息肉直径24cm,叶山亮博士会诊后,建议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指征,5月13日于静息麻醉下,叶山亮博士执镜,按照规范逐个将病变完整剥离出固定后送病理,以及止血缝合等处理。
第三位手术患者姚某因胃大切术后复查胃镜,胃镜发现1个息肉直径3cm左右巨大腺瘤性息肉,叶山亮博士会诊后,建议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指征,5月17日于静息麻醉下,叶山亮博士再次按照ESD规范将病变完整取出固定后送病理,以及止血、软组织夹缝合等处理。
术后三位患者病理切片切缘均显示阴性,未见残存病灶。可以说这三位位患者是ESD最大的收益者,早期病变,ESD很好的解决了患者面临开刀的问题。现患者恢复良好。
叶山亮博士介绍,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临床对消化道早癌及较大侧向发育肿物的一项新的治疗手段,也是临床应用前景很好的技术,让更多的早期消化道癌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器官切除等开腹手术的痛苦。
ESD与剖腹手术及以往EMR等内镜治疗方法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①创伤小;
②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
③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
④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对消化道早癌、巨大平坦息肉、粘膜下肿瘤(局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的脂肪瘤、间质瘤、类癌等)可以应用ESD做到治愈性切除。
同时,叶山亮博士提醒广大患者:4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做肠镜、肛门镜检查,可以早发现息肉、早切除,避免癌变。肠镜不仅可以检查出早期肠癌,还可分辨肠息肉的性质、大小,医生可以据此直接对高危肠息肉进行同步无痛切除,患者仅需休息1小时左右即可自行离开,大大降低患者癌变的几率。而发现早期肠癌后,其治愈率可达90%左右。所以,建议40以上人群有必要做一次肠镜检查。
(1)肠镜检查正常的,可3年至5年复查一次。
(2)肠镜检查有息肉的,3至6个月要复查;或择机切除;并在切除后每13年复查一次。
(3)有多发性肠息肉的,可在肠镜检查同步摘除。
(4)发现息肉病(息肉个数在100个以上)的,才会建议切除该段肠管,在尽可能保留正常肠段功能的前提下,考虑扩大预防性切除。
建议做好大肠癌的三级预防,通过筛查、普查,对高危人群做肠镜检查可以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结直肠腺瘤或癌前病变,这是肠癌三级预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肠癌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旨在改变生活方式;二级预防重在筛查、普查、早期诊断及癌前病变的早期治疗;三级预防(即临床治疗),注重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三级预防措施的合理运用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5年生存率。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降低、生存率的提高,35%归因于一级预防,53%归因于筛查,12%归因于治疗的改善。因此我们应积极鼓励高危人群参加筛查普查,使之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撰文摄影:消化内科邹欣
下一篇:赣州市保健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