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小肠内镜科正式开科!
就在今天早上,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小肠内镜科正式开科,迎来成长发展的崭新阶段。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院长文卫平、党委书记李汉荣、消化内科首席专家胡品津教授及医院领导班子成员,临床科室主任、护长及行政职能科室负责人等出席,开科仪式由黄美近副院长主持。
首先,消化内科首席专家胡品津教授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到自己来六院快十年了,看到了六院快速发展的过程,目前六院亟需考虑的是可持续发展和高水平快速发展的关系。去年医院成立小肠疾病诊治中心,为复杂小肠疾病提供全面的诊治方案。中心可以作为IBD中心的外延、胃肠专科的分支,更希望是中山六院将来发展的亮点。小肠内镜科作为小肠疾病诊治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山六院内镜中心的独立科室,在各个部门非常艰难又卓有成效的协调下终于成立了,他非常感动!纵使小肠内镜科面临着很多已知和未知困难,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一起成长,不辜负医院的期望,祝愿顺利开科,蓬勃发展!
随后,文卫平院长在致辞中讲到今天是我们医院小肠内镜科开科的好日子。近年来六院一直秉承着“高水平发展”的理念,围绕消化疾病体系建设做文章,先后成立了小肠疾病诊治中心、食管外科、胰腺肝胆外科以及胃外科,逐步健全消化疾病诊治体系,不断提升消化疾病诊治能力,形成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小肠疾病已经成为消化疾病领域诊治的难点和研究的热点。自2020年成立小肠疾病诊治中心以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小肠镜检查和治疗例数达600例,位列全国第5,完成了多例疑难、高度复杂的小肠疾病的诊疗,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小肠疾病的诊治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基础。相信小肠内镜科将来一定能做到临床与科研并重,做出优势和特色,引领行业发展!
李汉荣书记说到,今天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我们医院小肠内镜是做别人不敢做、不想做、不能做的事,这样我们能更好找到、创造自己的价值。“肠”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随着小肠内镜科开科,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内镜技术在稳步提升,消化系统也更加健全完整,这使得我们离“胃肠专科特色鲜明”的发展目标更近一步,也使我们有更大的底气和更强的信心去攀世界高峰。期待六院同事一起凝心聚力,再创辉煌,再次祝贺祝福小肠内镜科顺利开科。
最后,郭勤副主任医师表示,小肠内镜科的成立离不开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她非常感谢医院领导对小肠内镜团队的信任和肯定。小肠内镜能够成立是科室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广大患者的福音。最后郭主任表态科室同仁一定会团结协作,不忘初心,全面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造福患者,把小肠内镜做大做强,争取把小肠内镜做到全国第一,成为小肠疾病诊治区域中心!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领导班子和郭勤主任团队共同为小肠内镜科揭牌,与全场来宾共同见证了小肠内镜科的这一历史性时刻。
小肠疾病
小肠迂曲冗长,是消化道中最长的器官。食物经食管、胃后,进入小肠进行营养吸收,最后进入大肠。胃镜经口腔进镜,主要观察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降段疾病;结肠镜经肛门进镜,主要观察下消化道;而居于中消化道九曲十八弯的小肠一旦发生病变,处理起来却困难重重。
在以往,由于医生不能对深部小肠常规进行直视下检查,让临床医生对小肠疾病的认识相对陌生,小肠疾病成了误诊率和漏诊率最高的疾病。小肠镜检查能够全面检查全段小肠的粘膜情况,对于一些特殊炎症性疾病如克罗恩病等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能够开展小肠狭窄、出血、良性肿瘤等一系列疾病的内镜下治疗。目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月均进行的小肠内镜检查和治疗近百例,能够充分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
过去,在很多人眼里,小肠镜可能只是一种用于检查和诊断各种小肠病变的医疗器械。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运用小肠镜也可以开展很多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其具有独特优势,能帮助更多患者拥抱健康生活。
中山六院小肠镜下微创治疗
PJ综合征小肠镜下治疗
PJ综合症又称黑斑息肉病,是由皮肤粘膜黑斑合并消化道息肉,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很高的外显率,男女均可携带因子,约有3050%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
这种胃肠道息肉常呈多发性,息肉可发生在整个胃肠道,以小肠多见,在胃、大肠、阑尾腔也有生长。这些息肉大小不定,小者仅为针头般大小的隆起,大者直径可达10.0cm,多为0.2~0.5cm,表面光滑,质硬,蒂的长短、粗细不—,也可无蒂。较大息肉可呈菜花样。
此外,胃肠道息肉所引起的长期腹泻和便血可导致贫血;当息肉发展成大型息肉时,可发生肠梗阻;也可因息肉过多或息肉牵拉引起肠套叠,肠套叠大多数可自行复位,如不能及时复位,延误较久可引起肠坏死。
近期,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已成功为50余例PJ综合征的患者完成治疗,在小肠镜下切除术后,患者无腹痛等不适,观察两三天即可出院,减少了患者发生肠套叠的风险和再次外科手术的麻烦。郭勤副主任医师强调,PJ综合征的患者一定要定期复查、定期接受小肠镜下治疗。
炎性肠病小肠镜下治疗
肠道狭窄是炎症性肠病(IBD)常见并发症。按发生机制来分,良性狭窄可以分为炎性、纤维性及混合性狭窄3种类型。炎性狭窄是由于肠壁充血水肿和肠壁增厚所导致,应用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多可缓解,包括免疫调节剂和抗肿瘤坏死因子α(抗TNFα)药物。而纤维性狭窄是慢性炎症反应长期反复刺激导致肠壁纤维化形成,既往通常对药物治疗无效并且多需外科手术干预。
近年来,内镜作为治疗炎症性肠病合并肠腔狭窄的重要手段,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目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已经开展的主要的内镜治疗手段包括:内镜下球囊扩张(endoscopicballoondilation,EBD)、内镜下小针刀狭窄切开(endoscopicstricturotomywithneedleknife,NKSt)以及支架置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