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冻”是个技术活,可别“冻”错了!
关注我们,健康科普不迷路
虽然广东的秋天不算特别冷
但早上起床时还是会让人一个激灵
有的人会穿上了长袖
有的则是坚持继续清凉
而且喜欢露脚踝,既显腿长又有骨感
主张“春捂秋冻”的人会说
这不是很正常吗
经受“秋冻”体质才会越来越强
明星和时尚达人都这么穿的呀
好看是好看,但健康方面不可取
年轻不注意,老了毛病就都出来了
因为“秋冻”是个技术活,不能乱来
“秋冻”有讲究
“秋冻”是指秋天稍一降温,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要适应一下寒冷的感觉。但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有些部位,如头颈部、脚部、腹部等部位应注意保暖。
头部:头部受寒后血管会收缩,导致脑供血不足,可能会引发头晕、头痛,甚至伴有心烦、易怒、失眠等症状。
脖子:脖子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腹部:中医认为腹部是:“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腹泻、胃痛等疾病;下腹受凉则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女性尤其要加以重视。
双脚:常言道:“病从口入,寒从脚起。”脚是人体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这类人不适宜“冻”
有几类人群,只适合“春捂”,并不适合“秋冻”。
心脑血管疾病:深秋气温变化大,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全身毛细血管会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压上升,心、脑负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呼吸道疾病:寒冷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因此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
胃病: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由于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特别是冷空气骤袭了胃肠,如果防护不当,就会使旧病复发。
老寒腿:老寒腿属于中医“痹症”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得了老寒腿病的人,从秋季开始就应该注意腿部保暖。
图源:腾讯医典
体寒的女性:对于一些体寒的女性朋友,尤其是一到冬季就手脚冰凉,小腹寒冷的女性,秋季务必要注意自己脚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体寒,甚至造成宫寒、月经不调等疾病的侵扰。
秋季养生注重“防”
那么,秋季我们应该怎么正确养生呢?
防秋燥:秋风起,容易出现干燥,中医称为燥邪,会让人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等症状。这时我们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以及生梨、葡萄、香蕉等水分丰富、滋阴润肺的水果。同时要早睡早起,呼吸新鲜空气,以利舒肺。
防湿邪:如果早秋脾伤于湿,就会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作种下病根,所以秋季防湿也很关键,主要以祛湿化滞、和胃健脾的膳食为主。如莲子、薏米、冬瓜、莲藕、山药等。
防贼风:秋夜有的人爱开窗而睡。睡眠中人体免疫机能降低,阵阵凉风吹起地面尘土以及细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被中医称为“贼风”。第二天人体会全身酸痛,疲乏无力,还会引起咽炎、气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经麻痹等。
防秋郁:晚秋时节,草枯叶落,人感受了季节的变化容易起忧思。适当调节好心情,到户外走走,可以感受大自然季节变换的美妙,赶走秋郁。
这个秋天
祝大家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如有不适,记得及时就医噢~
专家介绍
王皓
主任中医师
医学博士
岭南名医
中医科主任
●行业/学会等任职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委员会常委
佛山市基层卫生协会副会长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第一届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理事
●专业特长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30年,擅长治疗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脾胃系疾病、月经不调及其他内科疑难杂症,以及慢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老年病)的中医管理,并应用中医“治未病”理念,针对不同体质的人群进行综合调理。
▲来源:宣传科
▲审校:宣传科
扫码关注订阅号
更多资讯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
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里官路28号
扫码关注服务号
更多功能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
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里官路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