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男子肠穿孔致病危 多学科联合救治抢回生命
“谢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3月29日,在湖南省结核病医院外科,前来复查的胡坚(化名)握着医生的手真挚地表示着自己的感谢。就在2个月前,胡坚因病情危重,遭受感染、营养、肠瘘等多重难关,几度生命垂危。好在经湖南省结核病医院外科、内二科、麻醉手术科、ICU及营养科多学科的联手抢救及治疗,胡坚最终得以脱离危险,顺利出院。
今年30岁的胡坚是湖南益阳人,大学毕业后他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工作。由于工作比较繁忙,加班、熬夜成了胡坚的生活常态,而忙碌的生活也让他养成了不规律饮食的坏习惯。
去年11月,胡坚发觉自己不仅常常感到腹胀、腹痛、乏力,食欲也大不如前,整个人更在短时间内消瘦不少。在家观察近2个月后,胡坚发现自己相关症状并没有好转的迹象,便前往当地医院进行了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医院考虑为肺结核,随后,胡坚便开始进行住院治疗,但病情却始终未见明显好转。之后的日子里,胡坚又辗转于多家三甲医院,在完善相关各检查后,考虑其为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肠结核、肠梗阻可能。
1月22日晚,在某三甲医院治疗的胡坚因突然病情加重转入湖南省结核病医院。入院后相关检查结果显示,其血红蛋白每升43.2克,白蛋白每升19.2克,而身高170厘米的他,此时体重只有40千克。见此情况,外科主任王永利立刻召集会诊,因胡坚病程长,恶病质,且已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同时考虑合并结核性肠穿孔、肠坏死,胡坚被转入外科准备进行手术治疗。鉴于胡坚病情复杂,外科医护团队术前联系了内二科、麻醉手术科、ICU会诊,为他详细制定麻醉、手术及术后治疗方案。
1月23日,胡坚病情突然加重,出现了腹痛、腹胀加重,血压、血氧下降以及心率增快,情况十分危急。经积极抗休克后,外科医护人员为他进行了急诊手术治疗。剖腹探查后,医护人员发现胡坚腹腔有大量粪便及脓性液体,腹腔污染严重,空、回肠多处不规则狭窄,约70厘米肠管扭曲成团,部分缺血坏死,腹腔广泛粘连,部分肠管增厚、高度水肿、扩张,空、回肠与腹壁形成纤维致密粘连,解剖层次不清。仔细分离粘连后发现,其空、回肠因结核病灶侵犯出现13处穿孔,但空、回肠切除过多将造成患者术后出现短肠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于是王永利在术中当机立断,决定切除坏死肠段,行回、空肠端端吻合,同时修补剩下的10处穿孔,远端回肠造瘘。
由于胡坚腹腔内感染严重,他术中一度出现脓毒性休克、DIC严重并发症,经外科团队、麻醉手术科积极处理得以稳定。最终,在经过5个多小时的多学科通力合作后,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转入ICU治疗的胡坚却因复杂危重的病情再次出现DIC、感染性休克、ARDS、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受损等多脏器衰竭,同时,还出现了严重的骨髓抑制,血白细胞及血小板急剧下降。好在经ICU团队及外科团队的紧急救治后,胡坚的情况得以好转,于术后第3天顺利脱呼吸机,术后第5天转入普通病房,术后第6天后逐步恢复饮食。但因感染严重加上术前营养状况极差,胡坚的伤口愈合却出现了困难,甚至出现了手术后切口裂开的情况。此时正值春节,外科医护人员邓高焱放弃春节回家团圆,坚守在病房内为胡坚进行伤口换药,并联合营养科制定治疗方案。在外科与营养科的协作下,胡坚精神状况和术后恢复情况逐步好转。最终,经过40余天的精心治疗,胡坚终于顺利恢复出院,体重较术前增加9千克。
“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肺外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好发部位为回盲部。”王永利表示,肠结核严重时可导致完全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急性肠穿孔或慢性肠穿孔瘘管形成等严重并发症,而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结核菌检查阳性率低,或因肠结核导致肠壁增厚、肠腔不规则狭窄、变形,部分肠管与肠系膜、腹壁粘连严重,难以行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因此往往容易延误治疗。据湖南省结核病医院外科近10年的数据显示,90%以上的肠结核患者好发部位都为回盲部,肠梗阻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收治的肠结核患者中,以疑难、重症病例为主,大部分患者转入院前,往往因各种原因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使救治难度增加。
王永利提醒,对伴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腹痛、腹泻等表现者应首先要考虑肠结核的诊断可能。肠结核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应及时诊断,准确的手术时机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及多学科合作是保证肠结核严重并发症救治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