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获批6项国家级基础研究团队及人才项目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下简称“基金委”)6项团队与人才项目,包括1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圆满完成年度基金工作“稳中有进”的既定目标,为进一步优化科研队伍结构、加快培育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中青年科技人才是医院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科技强院的生力军。近年来,医院坚持“内培外引”人才强院战略,实施六大人才工程,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全院科技工作者组建有组织的科研大团队,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助力全院做前瞻性研究、出原创性成果。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项目名称:基于人工智能和结构生物学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发现
项目负责人:杨胜勇
项目骨干:钮大文、陈崇、邵振华、陈俐娟
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是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杨胜勇教授牵头,钮大文、陈崇、邵振华、陈俐娟4位教授作为骨干成员。这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基金委交叉科学部获批的第一个群体项目,也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继魏于全院士、龚启勇教授、黄灿华教授获得该项目资助后又一新的突破,充分体现了医院对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该项目支持下,杨胜勇教授团队将继续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研究,力争在小分子靶向药物发现领域做出更大贡献。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是基金委于2000年设立,旨在支持国内外优秀学术带头人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自主组建和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培养和造就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研究团队。2022年全国共有43个群体获得资助。
【项目基本情况】
小分子靶向药物是一类针对特定疾病靶标的化学药物,具有疗效好、毒副作用低等优点,是当前创新药物研发的前沿和热点。小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计算化学、结构生物学、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与药理学、药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参与完成。为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杨胜勇教授牵头,汇聚了4位不同学科背景的核心成员,致力于基于人工智能和结构生物学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发现研究。近五年,该团队已在Science,Cell,Nature,NatCatal,NatMicrobiol,NatChem,NatCancer,NatChemBiol,NatCommun,ChemRev等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171篇,其中CNS及子刊20篇。获授权专利83项,包括24项国际专利。已向国内大型制药公司转让一类新药项目12项,其中6个进入临床试验(包括1个III期)。群体入选2019年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3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并获滚动支持。获2015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群体将在未来的研究中,建立并完善基于计算机、化学、生物学、药学等多学科新方法和新技术,特别是基于结构和深度学习的全新药物分子设计、化学合成新方法与骨架多样性化合物库的构建、临床相关疾病模型与靶标发现、早期成药性评价与先导化合物优化等新方法和新技术,最后利用这些新方法和新技术,针对肿瘤、免疫、炎症等重大疾病相关靶标,开展原创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发现研究。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微生物代谢物合成、修饰及生理调控
项目负责人:程伟
程伟,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德国马普科学院&清华大学柴继杰教授。围绕病原菌致病与耐药机理和干预策略研究,揭示了微生物代谢物脂质、多肽生物合成、修饰及生理调控机制,发现新型抗耐药菌多肽及其合成、修饰机制、揭示噬菌体多肽调控细菌溶原-裂解的动态机制,并筛选了抗临床多重耐药菌的候选多肽药物。标志性成果以通讯作者在NatMicrobiol、CellRes、CellHostMicrobe、NatCommun、Cellrep等期刊发表,2015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以及省级人才项目等。
项目名称: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学
项目负责人:孙鑫
孙鑫,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国家药监局海南真实世界数据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博士毕业于加拿大McMaster大学。聚焦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和精准治疗,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系统创建真实世界数据研究体系,创新中医药辨证论治动态干预和中医药整体疗效评价方法,以及中西药联用疗效评价方法,实现了中医药疗效的客观刻画和精准治疗。学术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在JAMA,BMJ,IntJEpidemiol,JClinEpidemiol,ChinMed等期刊。获BMJ杰出研究成就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遗传疾病的基因治疗
项目负责人:杨阳
杨阳,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联合培养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后。长期致力于罕见遗传疾病的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靶向腺相关病毒(简称“AAV”)基因递送技术开发,AAV基因治疗与基因编辑应用基础研究,以及AAV基因治疗药物的临床转化。研究成果已发表SCI论文5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Biotechnology、ScienceAdvances、Blood和MolecularTherap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8项,获得授权3项,研发的1项科技成果作价落地转化。入选四川省“天府WR计划”,成都市“蓉漂计划”青年创新人才等。
项目名称:非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药物递送
项目负责人:高祥
高祥,神经外科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耶鲁大学博士后。近年来一直围绕针对肿瘤治疗的基因和药物开展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命医学、药学等多学科的前沿交叉领域。在自组装基因和药物载体的制备及肿瘤治疗等领域开展了系统创新性研究,相关工作在ACSCentralScience、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Therapy、Biomaterials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以通讯/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IF>10的13篇),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1项授权),相关工作被NatRevDisPrimers、ChemSocRev、ChemRev等杂志引用。
项目名称:小分子调控RNA的结构功能研究
项目负责人:苏昭铭
苏昭铭,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运用冷冻电镜研究重大疾病相关RNA和RNA蛋白复合物结构功能和方法开发,并基于RNA结构通过设计筛选发现靶向RNA小分子,作为分子探针和活性先导化合物。共同开发了基于冷冻电镜快速解析RNA结构的新方法,并揭示了首个核酶——四膜虫核酶的全长结构和功能。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Cell、CellResearch、NatureMethods、Neuron、NatureStructural&MolecularBiology、NatureCommunications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承担和参与了国家级项目5项,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
基金委自设立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杰青项目、优青项目以来,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为国家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产出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这些项目是具有一定资助期限的研究项目,而非“荣誉称号”。希望全院更多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不忘潜心研究的初心与使命,坚持“四个面向”,积极加入致力于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任务中来。
科技创新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医院将继续坚持科研强院战略,不断强化科研团队、科研平台和成果转化领域的优势,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推动前沿科技创新!
来源:科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