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在线 | “有伤就有寒"到底是不是真的?术后要防寒吗?
俗话说“有伤就有寒”,然而,这句话其实并不全面,如外伤或手术后,有时会因为创口感染而引起炎性反应,出现一些红肿热痛的表现。可是,有些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会出现怕冷、局部或者远端冷痛等症状,因此,大家会认为有伤就有寒。其实,这些症状与患者的体质、手术环境及手术过程的损伤程度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并影响了患者的术后康复与生活质量。中医认为,“寒邪”是手术患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
传统医学对寒邪的认识
寒邪分为外寒与内寒,传统医学认识中,寒邪具有以下性质及致病特征。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基于中医阴阳理论,寒为阴气盛的表现,属阴邪。寒邪亢盛侵袭人体,若人体阳气不足,无法抵御寒邪,则易被寒邪所侵害,即“阴盛则阳病”。因此,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如寒邪侵袭人体肌表,则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流清涕等症;寒邪若损伤脾阳,可见脘腹冷痛、腹泻等症;寒邪伤肾阳,则可见小便清长、性欲减退、腰部冷痛等症。
2.寒性凝滞而主痛:寒邪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正常情况下,阳气推动气血津液在人体内正常运行,若寒邪侵犯,导致阳气受损,则易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又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说。
3.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指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伤及肌表,导致毛孔闭塞,人体表面的阳气被郁制,则可见恶寒、无汗等;寒邪侵袭血脉经络关节,导致血脉经络关节收缩拘急,则可出现头身疼痛,挛急作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手术患者与寒邪
手术患者因为多种原因而更易感受寒邪,术后患者常会出现怕冷,伤口或身体冷痛等情况,原因总结如下:
1.病体失衡,体弱不济
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身体内存在有形的致病因素,或因疾病危重,延绵不愈而出现正气虚损的情况,因其整体的协调与抵抗力减退,因此易感受寒邪。
2.手术麻醉,百脉皆纵
一般手术中的患者都要接受麻醉,在麻醉状态下,机体处于一种“百脉皆纵”的状态,即手术中因麻醉而使经脉纵驰无度。此时气血的调节平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中枢系统对调控指令的传输和接收以及做出的反应都不同于正常觉醒状态,此时机体对外环境如温度和湿度的适应和抵御能力有所降低,从而容易感受寒邪。
3.低温环境,失血耗气
手术中较多的出血,一些组织或器官的切除,或多或少的损伤机体的整体抗病能力。在相对低温的手术环境下,如果手术时间过长,会增加受寒和感染的几率,寒邪更易乘虚而入。
4.补液抗炎,促生寒湿
手术中常常要辅以静脉补液或输注血液制品,有时要用冰冷生理盐水来清洗体腔,或用抗生素对手术伤口进行抗菌消炎等治疗,这些措施都促使寒湿等邪气的产生,从而加重机体阳气的损耗。
术后患者的康复建议
手术患者在诸多条件下都更易感受寒邪,且很可能因感受寒邪而衍发出新的疾病。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及手术规模的大小,判断机体是否感受寒邪以及感寒的轻重。
若寒邪是从肌肤侵犯人体,一般程度较轻,在患者术后康复阶段,其气血充足,经络畅通,寒邪也易外解,此时用一些解表散寒的中药或针灸疗法即可,患者可通过食用姜汤、热粥、泡脚等方式散寒。
若手术范围大,部位深,代谢产物淤积,排泄通道不畅,则寒邪不易排出体外,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在专业医师的诊疗下,补益阳气,温经散寒,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保暖,增添衣物帽子等方式避御寒气。
医学指导:治未病中心
校对:张慧
审稿:王钧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