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医院建设】重症医学科完成升级改造|促全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再提升
我院重症医学科一区经全面升级改造,于近日重新投入使用。这是继今年6月建成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以来,我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再一次提升。至此重症医学科两个综合病区共56个标准监护床单元进入全新的运作阶段。8月27日上午,院长龚小倩,副院长黄湛、李莉为新病区的启用揭牌,并深入病区指导工作。
此次通过全面升级改造,科学调整了病区布局,全面优化了医疗环境和诊疗流程,成为我院重症医学科自2018年开设二病区、实现扩容增效以来的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目前该科两个综合ICU病区占地3300㎡,共设单病房15间、高级别洁净负压病房3间,均配备涵括各类重要脏器抢救复苏设备及生命体征监测仪在内的高级生命支持系统,具备收治器官移植、传染病及免疫力低下重患的条件,建设规模及收治能力居全省同级医院前列。
龚小倩在揭牌仪式上指出,重症医学科是整个医院学科发展的后盾和技术力量的支撑,是急危重病患的生之所托。希望该科在硬件升级的同时,致力专科技能和人文关怀等软件建设的同步提升,以“技术强科、文化兴科”为目标,在传承和创新中求进步,并担负起“2+5”的建设重任,带动全院急危重症能力的整体提升。
具三十六年建科历史
成为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流砥柱
我院重症医学科组建于1986年,是粤北地区最早创立的ICU专业。三十六年来,从限于外科手术后复苏功能的麻醉复苏室,发展为拥有两个综合病区、逾150人技术团队,专注于各类疑难、急危重症及术后复苏的重症医学专科。目前为粤湘赣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和专科培训中心、韶关市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一直承担政府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任务。
近年来对标高水平医院建设,积极开展ECMO(体外膜肺氧合)、重症超声等一批重症医学前沿技术,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科室共收治2800多人次,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达84.49%。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发,该科15名ICU专业技术人员兵分两路,进驻我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并参加韶关市援鄂医疗队出征湖北。其中牵头为定点收治医院组建新冠肺炎重症监护室,提供ECMO和呼吸机等高级生命支持设备的支援,承担我市所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救治指导和危重症救治任务,对危重病人的精细化管理受到钟南山院士的表扬。
近年来对标高水平医院建设,积极开展ECMO(体外膜肺氧合)、重症超声等一批重症医学前沿技术,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科室共收治2800多人次,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达84.49%。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发,该科15名ICU专业技术人员兵分两路,进驻我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并参加韶关市援鄂医疗队出征湖北。其中牵头为定点收治医院组建新冠肺炎重症监护室,提供ECMO和呼吸机等高级生命支持设备的支援,承担我市所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救治指导和危重症救治任务,对危重病人的精细化管理受到钟南山院士的表扬
。
运用ECMO技术救治危重患者
布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急危重症救治矩阵
布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急危重症救治矩阵
实现“2+5”的全面发展大格局
实现“2+5”的全面发展大格局
随着“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我院急危疑难重症专科建设日渐精进,尤其是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及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的建设推进,医院不断完善了以重症医学科为主的重症快速反应体系,实行从制度、流程、资质、培训、能力、准入等多维度的同质化管理,科学布控了以重症医学科为核心的“2+5”的急危重症救治矩阵,形成重症医学科两个ICU综合病区+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心血管重症监护室(CCU)、神经重症监护室(NCCU)、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五个专科监护室各守一方、融合互促的发展格局。
各专业各司其职,多学科联动合作,在医院及区域内急危及疑难重症的救治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急诊科实现了对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时控、衔接、重症监护等急诊急救全流程、全方面的精准管控,开通了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颅脑外伤、多发伤六大病种的绿色通道,年抢救危重症8000余人次,抢救成功率达95%以上;心血管内科作为国家级胸痛中心的核心专科,年均施行冠脉支架术逾2000例、急诊PCI手术500余例,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达94.22%;神经外科作为我院创伤中心建设核心科室,2021年开展各种重型颅脑外伤救治、颅内动脉瘤破裂脑疝、脑血管畸形破例出血等危重疑难病例急诊手术及各种开颅手术术后监护、复苏800余例,三、四级手术比例34.33%,抢救成功率达93.17%;呼吸重症监护室以新冠肺炎救治标准建设,今年6月起全面收治各类呼吸危重症,抢救成功率达95%;新生儿科作为韶关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承担区域内危重症患儿的救治和转诊任务,曾成功抢救多例“巴掌婴儿”,其中一例为495g的粤北地区最低出生体重的超低出生体重儿。
推进MDT多学科协作模式
推进MDT多学科协作模式
打造没有围墙的ICU
打造没有围墙的ICU
2021年2月,仁化县一名退伍军人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通过我院胸痛中心绿色通道第一时间送达急诊科抢救。急诊、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两路会合,积极救治,但抢救过程中患者心跳骤停,经持续长时间的常规急救措施仍未能恢复。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接到支援请求后,立即携ECMO机赶赴急诊科现场置管抢救,上机后仅3分钟,患者自主心跳恢复,随后由心脏介入团队连夜施行急诊冠脉支架手术,二十多天后康复出院。这一心跳停止两个多小时患者起死回生的生命奇迹,彰显了MDT多学科协作模式下的急危重症救治优势。
多科协作救治模式的探索和践行,尤如开辟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全科ICU,有效实现了不同专科转诊间的无缝链接、多学科救治的交叉融合,缩短了抢救时间窗,为抢救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
而这一令急危重症患者及专业人员真正受惠的医疗模式,也随着我院数字化急危重症救治中心、智能急危重症救治体系的建设,以及医疗资源下沉项目的推进,通过与对口支援、医联体单位缔结急救联盟、胸痛联盟、卒中联盟、心衰联盟、房颤联盟、创伤联盟等渠道,向兄弟医院、基层医院辐射,使院内外急危重症救治的无缝衔接、区域绿色通道急救网的全覆盖形成体系,以此带动和提升区域整体救治能力与技术水平,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急危重症疾病救治问题。
采写:卢艳萍
摄影:刘军姚翔
微编:叶芳兰